一、父权制家庭与阶级分化的萌芽

促使原始氏族的分解,父权制家庭形成的原因是私有财产积累与男子在生产中的支配地位及战争中的作用。而私有财产的积累与社会以空前速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进步,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到龙山文化期,农具已有明显的改进,农业生产已由女性支配转向男性支配。

中华大地农业从起源阶段已呈现南北不同的特点。黄河流域是以粟

(稷)、黍为主体的旱地农业。这两种作物起源于本土。至少在公元前 6500

—5000 年,西起陇山,东至泰山,北至燕山,甫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已形成以粟、黍为主体的旱地农业体系。从磁山·裴李岗(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诸遗址的发现判断,首先由母系氏族社会起源与发展的农业,即已有了惊人的成就;到龙山文化期,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据测定,仰韶时期人们的食物中有近 50%的碳—4 植物,龙山期碳—4 植物已达 70%①。而粟、黍为碳—4 植物,说明龙山期黄河中游与下游居民的食物以农业生产物为主,农业已代替狩猎、渔猎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这时边疆地区生产力水平不如黄河中下游那样高,但粟的种植已传播到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及藏、康、云贵与东北松嫩平原等处。

秦岭与淮河一线以南,是以水稻为主体的水田农业区。稻起源于何处尚有争议,然而目前所知最早的稻作品种是在长江的中游与下游。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距今约 7000 年,数量也很惊人。到公元前 3000 年以后,良渚文化中已出现石制犁,稻的品种稉、秈俱全,种植范围也已扩大到岭南及云贵等地区。

与农业同步起源发展的是家畜的牧养,它是农业的附属,到龙山文化期已经是狗、猪、羊、牛、鸡普遍饲养,南方以水牛、山羊为主,北方以黄牛、绵羊为主,猪、狗、鸡均为多型畜禽,为最早驯化与畜养的动物。无论南北, 都普遍以猪骨随葬。在大汶口墓地有 1/3 的墓中用猪头随葬,最多的一座中有 14 个;到了龙山文化期,随葬猪骨显增且差别更加悬殊,以甘肃省永靖县

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为例,随葬猪下颚少者仅一块,多者达 68 块②。可见猪不仅作为一种普遍畜养的家畜,而且是衡量私有财富多寡的一个标志。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被称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华民族起源阶段,这种分工应是指游牧区的形成。新石器时代存在于广大草原的狩猎文化及黄河上游、河套地区、西拉木伦河地区一线的河谷原始农业文化,到公元前 2000年以后,在青铜时代产生的生产力推动下,这些广大地区逐渐形成了游牧文化。游牧业与旱地农业、水田农业是并行发展的。于是形成了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农业区,此线以北到河套、阴山以南为旱地农业区,河套阴山以北为游牧区。在中华民族起源时代已初步形成的这种南北三个发展区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格局,对后世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极深刻的影响。旧石器时代业已存在的打制石器及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的兴起,制陶的

① 参见蔡莲珍等:《碳 13 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考古》1984 年第 10 期。

② 参见《考古卷》秦魏家遗址条。

发明与推广,直到仰韶女化期,这些手工工艺都是氏族公共劳动、共同使用。到龙山文化期,陶器轮制、烧制的方法与火候都说明制陶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山东龙山文化不仅烧制精美的黑陶,其中有一种薄如蛋壳的黑陶,堪称绝世精品;还用高岭土烧制白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具的记录,是瓷器发明的前奏。山东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广被四方, 龙山文化时期,在黄河中游与上游、长江中游和下游、燕山以北都已推广轮制和烧制火候较高的灰黑陶。玉器的制作,在仰韶文化中极少发现,而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海岱地区北辛·青莲岗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燕山南北红山文化都发现了玉器,使东部沿海新石器文化与西部内陆新石器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龙山文化时期,各地普遍发现有玉器,而东部沿海诸文化中玉器数量之多及工艺之精美,都说明玉器制作也是一个独立的、有特殊工艺水平的手工业部门。

农牧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形成,手工艺生产从农业中分离,促进了交换和商业的起源与发展。在黄河上游、中游及长江中游诸遗址发现不少海贝遗存,不仅是作为饰物从沿海交换而来,从中还可以追溯货币的起源。在甘肃省兰州市白道沟所发现的陶器制作场和湖北省宜都县红花套石器制作场,其生产规模及周围的发现,都证明其生产目的是为了交换,是商品性生产。其中红花套石器制作场的产品,推销范围远达周围数百公里。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文化时期,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后期)、青龙泉三期文化、齐家文化、红山文化(后期),都已发现了纯铜小工具。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过冶铜的模具。说明冶铜技术在燕山南北、陇山东西、太湖平原、江汉平原,与中原及海岱地区,是大体同步出现的。同时,在齐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都发现了青铜制品,更证明青铜冶炼技术在距今 4000 余年以前也已经发明。这些发明更加强了男子和氏族部落贵族的地位。因为青铜器进一步发展,武器的质量有划时代的进步,而在等级礼制中,青铜器是贵族专享物品。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部落间战争、掠夺与兼并, 都使男子社会地位越来越提高,妇女完全降到了从属地位,乃至视同婢妾。在甘肃省武威县皇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合葬成年男女墓最说明这一问题。其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侧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两侧,均侧身屈肢。无论二人或三人合葬,从保存完整的妇女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这种葬制已表明男性在家庭中的中心支配地位,女性的从属屈卑地位,是父权家庭的生动写照。这类墓的随葬品一般都很丰富,有石壁、玉壁、玉璜、绿松石珠、红铜器、陶器和猪下颚骨等。个别男性身上集中放置 80 多个玉壁,不仅说明财产属于男性,还说明这种拥有大量玉壁随葬的男子,在部落中是享有特殊地位与权力的贵族②。

1987 年,南京博物馆在江苏省新沂花厅属于良渚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在

一座大型墓中不仅发现了大型玉器,如琮,有的高达 30—40 厘米,并且发现

① 参见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

② 参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 年第 2 期;《考古卷》皇娘台遗址条。

了人殉和可能属于人祭的现象①。其它类似发现,也陆续在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有所报导。说明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正趋于解体,而奴隶占有制、阶级对立已经萌芽,并已有了初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