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24 年孙中山先生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

辛亥革命最终以袁世凯窃权而告失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军阀专政代替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社会诸种矛盾继续存在,中国的民族问题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解决。残酷的现实教训了孙中山,使他重新考虑中国问题,重新认识中国的民族矛盾,重新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他尖锐地批判由于军阀专制,五族共和纯属空谈,“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对中国多民族状况也有更深入的认识,他指出:“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这些思想无疑是对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孙中山先生永无歇止的探索精神。但是,促使孙中山民族主义飞跃发展的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从俄国革命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①,确立了争取苏联援助、学习苏联革命经验的方针,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及时地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经过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由于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起新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既发扬了旧民族主义的精华,又以崭新的内容发展了它,使民族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

① 《临时大总统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② 《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③ 《在北京八旗生计会等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④ 《在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⑤ 《在张家口各界欢迎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载《孙中山全集》卷 2。

① [苏]达林:《中国回忆录》,第 126 页。

在重新阐释民族主义时,孙中山明确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所谓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是就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之关系而言,主要是针对帝国主义侵略统治中华民族而言。孙中山先生解释说,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获得自由独立于世界”③。即在国际上得到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孙中山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武力、政治和经济的侵略,以及与军阀的相互勾结, “其结果是使中国失其独立与自由”④。“中国民族,遂久沦于次殖民地地位”

⑤。因此,要实现民族的自求解放,“则非排除帝国主义者政治经济等等之侵

略不可”⑥。基于这一认识,孙中山坚定而明确地提出联合民众反抗帝国主义的主张,只有实现与民众的联合,“中国民族之真正的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矣”⑦。这一主张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孙中山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增强了民族主义的革命性。它开始切中中国民族问题的要害。

所谓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就国内各民族之关系而言的。对此, 孙中山在原来民族平等主张的基础上作了更为切实和深刻的阐释。他首先指出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专制,国内民族平等未能实现,“国内诸民族因以有杌陧不安之象”⑧。出现民族分裂的严重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孙中山更加明确和完整地申述国内民族平等的主张,宣布“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⑨。民族自决权的提出,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是解决国内民族平等问题的理论依据,其进步性不言自明。但是, 孙中山对民族自决权的阐释不是孤立片面的,相反他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民族自决权的行使要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紧密结合,“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非许其分割, 尤非许其一方脱离中国,一方归附他国”⑩。而且民族自决要服从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这一根本目标及建立自由统一的国家,在这里孙中山否定了以民族自决权为借口实行国家和民族分裂的言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发展了“中华民族”概念,明确主张“合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华民族”①。在阐释民族主义时,孙中山还根据中国各民族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对于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概念,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对少数民族最实际、最不带民族偏见的界定。

孙中山对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阐释,弥补了旧民族主义的缺陷和不足,使之更加符合中国民族的实际。他把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与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全民族运动结合起来,把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与国民革

②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9。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 1153 页。

⑥ 同上书,第 1154 页。

⑦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9。

⑧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9。

⑨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9。

⑩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 1154 页。

①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 1154 页。

命运动结合起来,标志孙中山终于找到了彻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