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契丹贵族与汉族统治者的抗争

契丹贵族与汉族统治者的关系,大体以北宋建立可分为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里,约以契丹国建立前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立园前,契丹贵族为了求得民族发展和维护民族尊严,对中原王朝和割据的汉族政权,是“时服时叛”或相互争夺;立国后,正值中原各族称霸自立,契丹贵族与汉族统治者, 使聘往来。相互利用。③在后一时期里,以“澶渊之盟”为界文可分为两个阶段:盟约订立前,契丹贵族为抗击宋统治者北进,争夺中原领导权、多次与北宋兵戎相见;盟约订立后,双方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往来。

契丹显贵与汉族统治者第一次发生大规模对抗,是在 696 年(唐万岁通天元年)。时为松漠府都督的契丹酋李尽忠,因唐营州都督赵文翙“数侵侮其下”④,率众杀赵文翙反唐,自号无上可汗。唐武则天发重兵镇压,经过一年多鏖战,虽将此次反叛镇压下去,但契丹人转附突厥(后为回纥),自此对唐王朝时叛时服。唐末,中国北方出现河南朱温、河东李克用(沙陀族)、幽燕刘仁恭三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在多边角逐中,契丹贵族与李(克用) 保持等距关系,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对朱(温)、刘(仁恭)两个汉人统治集团,采取远交朱温近攻刘仁恭,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907 年朱温建立后梁遣使通告契丹,阿保机即“遣使者袍饬梅老聘梁”⑤,据统计,自 907

—923 年 16 年中,双方使节往来达 21 次①之多。

朱温建立后梁不久,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在五代十国时的半个世纪里, 契丹贵族除以良马厚赂后梁“以求册封”保持良好关系外②,还与吴越、吴、南唐、闽、荆南和楚,先后均有交聘,而以与吴越和南唐为最多,与吴越来往凡 14 次,与南唐有 48 次之多③。由于耶律德光曾一度称霸中原,吴越还曾奉辽的正朔④。951 年汉人郭威建立后周,虽与契丹为近邻,然由于先与后蜀、南唐争战,无力北顾,而契丹当时又是不亲国事的“■王”穆宗耶律璟当政, 故起初双方是友好相处。但是,双方各有打算,即契丹企图通过支持沙陀人建立的北汉以遏止后周发展,在政治上保持霸主地位,而后周则想解除北进后顾之忧后再图恢复中原失地。因此,当周世宗柴荣对后蜀、南唐的战争取得一些胜利后,遂于 959 年(后周显德六年)四月,北攻契丹,取益津、瓦桥、淤口三关,五月又取流州⑤,自此双方进入敌对状态。旋赵匡胤取代后周

③ 《辽史》卷三七,第 771—788 页。据史愿《亡辽录》,辽中书、门下共一省,并兼礼部,常只称中书省; 尚书省并入枢密院,常只称南枢密院或汉人枢密院。

④ 自[日]津田左右吉和傅乐焕提出《辽史·百官志》所载汉人枢密使即北面官中的南枢密使后,遂有了两个枢密使和三个枢密使的不同看法,张博泉《关于辽代枢密院几个问题》一文,证明确有三个枢密使(参见

《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 年第 1 期,第 4—6 页),今从之。

⑤ 《辽史》卷三七,第 448—450 页。《契丹国志》卷二二列出 23 个。

① 辽太宗耶律德光曾于 947 年率大军南下灭后晋,入据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晋统治者为沙陀人,不在此论。

② 《新唐书》卷二一九,第 6168 页。

③ 《新五代史》卷六二,第 887 页;参《新五代史》卷二,第 13 页。

④ 林荣贵、陈连开:《五代十国时期契丹、沙陀、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辽金史论文集》第三辑,第 158 页。

⑤ 《新五代史》卷七二,第 887 页;《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

建立宋朝,契丹贵族则是与北宋王朝的争夺了。

960 年宋朝建立后,对统一大业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方针。尽管契丹自

975 年(宋开宝八年)起多次遣使聘宋⑥,但宋太宗赵匡义于 978 年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后,次年(宋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即宣告北伐契丹支持的北汉。五月灭北汉后,六月亲率大军发动对契丹的战争⑦,开始了北宋统治者与契丹贵族的争夺。自此至“澶渊之盟”和约签订,北宋为夺取幽蓟,实现南北统一,向契丹发动了 2 次大规模进攻;契丹也主动进攻北宋 4 次。

宋对契丹的 2 次进攻:宋太宗在灭北汉后,乘契丹无备,挥戈东征,企图一举攻克幽州(辽南京,今北京市),夺取燕云十六州。宋兵进围南京城, 契丹军在高梁河与宋兵激战,结果宋兵被斩“万余级”,丢失兵仗、器甲、军粮、货币等不可胜计,宋太宗“仅以身免”,奔涿州(今河北省涿县)“微服乘驴车,间道而走”⑧。986 年,宋太宗又分兵三路向辽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⑨。契丹以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蒲领分别率师抗击东、西、中三路宋兵, 辽圣宗和承天太后也亲赴前线督战。宋由于部署和指挥失宜,又以失败告终。

两次失败使宋统治者对契丹不再主动进攻,但尚未完全放弃夺取幽蓟的想法。①而契丹人认为,“自是宋不敢北向”了。②

契丹贵族对北宋的进攻:宋兵在高梁河之役溃败后,辽景宗耶律贤为“报围城之役”,连续 3 次发兵攻宋,想试图统一南方。当年(979 年)九月, 景宗以耶律沙为监军,命耶律休哥、斜轸和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大举南伐。十月在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县)与宋兵交战,宋以诈降大败辽军,辽损兵折将,溃败而归。③景宗耻于满城之败,次年又亲率大军南征,遭到宋军顽强抵抗,不得不“班师”北返。

981 年,辽又兴师“南伐,战不利”,被迫还军④。

辽宋攻战表明,双方力量皆自守有余,攻人不足,妥协势在必行。辽圣宗和承天太后在韩德让等的辅佐下,采取了以战迫和的主动行动。

1004 年(辽统和二十二年),辽以“举国”之师大举南下。畏敌如虎的宋真宗赵恒在主战派寇准等劝促下虽身临前线,却坚欲遣使议和,并云年给契丹的馈赠“虽百万亦可”⑤。于 12 月在澶州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⑥。

⑥ 林荣贵、陈连开:《五国十代时期契丹、沙陀、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辽金史论集》第三辑,第 162、163 页。

⑦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第 212 页。

⑧ 《新五代史》卷一二,第 123 页。

⑨ 《宋史》卷三,第 44—46 页;《宋史》卷四,第 54、55、57、60 页。参傅乐焕:《辽史丛考》,第 181—183

页。

⑩ 《宋史》卷四,第 60—62 页。

① 《辽史》卷九,第 102 页;《辽史》卷八三,第 1299 页;《辽史》卷八四,第 1307—1308 页。

② 《宋史》卷五,第 77 页。

③ 《辽史》卷一一,第 120—124 页。

④ 朱台符曾向宋真宗进言:“幽蓟之地,实为我疆,尚隔混同,所宜开拓”(《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 咸平二年二月癸亥条)。

⑤ 《辽史》卷八三,第 1301 页。

⑥ 《辽史》卷九,第 102 页;《宋史》卷四,第 63 页。

和议主要内容:(1)宋每年给辽助军旅之费,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2) 宋辽约为兄弟国,辽主年幼,以兄称宋主;(3)仍以今拒马河(白沟)为界, 各守疆界,不得交辰。⑦

澶渊之盟后,尽管契丹贵族认为“国家大敌,惟在南方”,但也认识到对宋不能“妄动”(11),所以至辽亡的 100 多年间,辽宋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其间曾发生辽要挟宋“割关南十县地”之边界纠纷,由于宋以岁增银 10 万两、绢 10 万匹相报,终未再动干戈。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