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东胡与匈奴的兴起

春秋以来的赤狄、白狄、长狄到战国末已大多华化,有些则加入了东胡及胡人行列。

一直到春秋晚叶,今长城以北还没有出现较强大而统一的胡人国家,但并非没有许多部落存在,当时北方的马已使晋国得益不浅,晋与北方诸胡人部落的中介应即分布在晋国以北的诸狄人部落。《左传》昭公四年记载晋平公认为“(晋)国险而多马”无所畏惧,司马侯“对曰: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冀土之北,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鲁昭公四年,即公元前 538 年,已进入春秋晚叶,“冀土之北”仍没有“兴国”,也就是没有较强大的统一的国家。

《史记·匈奴列传》说,“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

①。林胡、楼烦的活动,至少在春秋中叶以前不直接在晋国之北。林胡,又称

林人②,分布在阴山以南,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至陕西省榆林市一带。楼烦分布在林胡以东,又称楼烦胡③,相当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至山西省北部地区。两部都是胡人系统的游牧部落。当战国中叶,晋已灭赤狄而白狄东迁, 晋国于是北与代(无终)、楼烦、林胡相接。三家分晋,赵国继承了晋国北部,于是赵国北与燕国及东胡,西与楼烦、林胡为邻。赵国自武灵王称王, 在位 27 年(前 325—前 299),向胡人学习,大力推行“胡服骑射”。这实际上是一次以军事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改革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却抱定决心:“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把胡服骑射推行下去。结果“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而置云中、雁门、代郡”④。赵北边长城自代(今河北省蔚县)北上,沿阴山,

⑤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肥》。

⑥ 《读史方舆纪要·直隶永平府卢龙县肥如城》。

⑦ 《读史方舆纪要·济南府肥城县》。

⑧ 《左传》昭公十五年。

⑨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⑩ 参见《北狄族与中山国》,“仇由氏”条第 84 页。

① 《史记·匈奴列传》卷一一○,第 2883 页。

② 《史记》卷四三,第 1806 页,注三《正义》。

③ 《史记·匈奴列传》卷一一○,第 2885 页,注一二。

④ 同上。

直到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以北的石兰计山口,至今仍可以在阴山南麓找到赵北边长城的遗址⑤。

战国末叶,匈奴兴起,成为赵国北边最严重的威胁。赵成王时(前 265

—前 245),赵国北边良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 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⑥。

燕山以北,春秋时有山戎,战国有东胡。燕昭王时“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于是“燕亦筑长城, 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⑦。秦灭六国, 并匈奴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置九原郡。又派蒙恬统军 30 万将原有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联结起来,于是修成“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⑧ 的万里长城。在万里长城以北,东有东胡,北有匈奴,西北有月氏,成了中国北部三个游牧民族的军事政权。其史绩详见第三编。

⑤ 盖山林、陆思贤:《阴山南麓的赵长城》,《内蒙古文物资料续集》。

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卷八一,第 2450 页。襜褴,《集解》:“如淳曰,胡名也。”

⑦ 《史记·匈奴列传》卷一一○,第 2886 页。

⑧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