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齿、茫蛮

“金齿”、“茫蛮”是现代傣族的先民。它们在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鸠僚”,“鸠僚”是从秦、汉之际的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从汉、晋至南诏、大理国时期,“鸠僚,是今云南省文山自治州南部和红河自治州南部一带傣族的先民;西部永昌郡内的鸠僚,是今云南省德宏自治州至西双版纳自治州一带傣族的先民。东部的鸠僚,又称为“白衣”、“棠魔蛮”。史籍记载:“邕州(今广西南宁)南江(今广西右江)之外,有白衣、九道等道名”;⑦“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11)“白衣”的称呼是何含义, 一说可能因为他们着白色衣服而得名,又说它或许是古代“百越”的音转。而无论怎么说,“白衣”是它称,不是自称。“棠魔”则是“傣勐”的对音。“傣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据说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最早建立村寨的人, 都自称“傣勐”。(12)因而“棠魔”不是它称。

“棠魔蛮,去安南管林内西原十二日程,溪洞而居,俗养牛马,比年与汉博易。自大中八年(845),经略使苛暴,令人将盐往林西原博(易)牛马, 每头匹只许盐一斗。因此隔绝,不将牛马来”。⑩这段历史记录,反映了“棠魔蛮”擅长于饲养牛马。牛马多了,不但可用来耕作(南方饲养的大牲畜, 主要用于农耕),剩余的还用来同汉人交易。只是由于安南都护府官吏们的苛暴盘剥和不等价的交换,才使“棠魔”中断了同他们的贸易关系。

西部的金齿,茫蛮等也不是本民族的自称,而是它称。《蛮书》记载: “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傣族地区盛产槟

⑤ 向达:《蛮书校庄》卷四。

① 向达:《蛮书校注》卷三。

② 向达:《蛮书校注》卷四。

③ 李京:《云南志略》。

④ (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司略·种人附》。

⑤ (道光)《大姚县志》卷七,《种人志》。

⑥ (乾隆)《永北府志》卷二五,《北胜州土州同所属夷人种类》。

⑦ (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

⑩ 《桂海虞衡志》。

( 11)《岭外代答》卷二。

榔,傣族人喜食槟榔,久而久之,牙齿被槟榔染黑,而被称为“黑齿蛮”。所谓“以漆漆其齿”,显然是不正确的。傣族的男子,喜欢用金、银饰齿。作为美与富的象征。他们居住在永昌和开南节度管辖区域内,相当于今云南保山南部,临沧西部、东部,德宏的大部和思茅地区。这些地方除有金齿、茫蛮居住外,还有其它“杂类”如“朴子蛮”、“寻传蛮”、“望蛮”、“和蛮”等等。在这些相互杂居的古代民族中,“金齿”、“茫蛮”住在平坝, 其它民族住在山区。“茫蛮部落,并是开南杂种也。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楼居,无城郭⋯⋯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以耕田,仍烧其粪”。(这里的“茫诏”,为“诏茫”之误。诏茫即近代傣族中的“召勐”

——头人。他们管辖着一定的区域。

金齿、茫蛮居住的区域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水利灌溉十分方便。从古代起,他们便散居于河流溪谷沿岸,开拓和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这从他们大量驯象,“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①的描写中,也得到了证实。又从他们能把金、银冶炼成薄片,用以装饰牙齿的事例中,证实了手工业的生产也比较发达。他们还能把当地盛产的木棉编织成“娑罗笼段”,汉称“白叠”或“桐华布”,再进一步加工成“五色娑罗笼”,男女通穿。这种情况几乎遍及每户农家。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述各地区的部落中都已出现剥削阶级而进入了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