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导图备注
中国民族史
首页
收藏书籍
阅读记录
书签管理
我的书签
添加书签
移除书签
第二节 柔 然
浏览
77
扫码
小字体
中字体
大字体
2021-09-07 23:17:31
第二节 柔 然
公元 4 世纪末至 6 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上一篇:
下一篇:
绪 论
一、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二、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民族史
第一章 中华民族起源的土著特点与多元特点第一节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诸说
第二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土著特点
一、中华古人类各进化阶段的发现
二、中华古人类与蒙古人种起源形成的联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特点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与区系的萌芽
第二章 中华民族起源的时代第一节 原始群与原始氏族社会
一、原始群
二、血缘公社
三、母系氏族社会
四、父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 原始社会瓦解及向国家民族的过渡
一、父权制家庭与阶级分化的萌芽
二、前王朝期古国与文明初曙
第三章 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各部落集团第一节 史料问题及父权制以前的史影
二、父权制阶段以前的史影
第二节 父权制时代各部落集团
二、炎帝集团
三、太昊集团与少昊集团
四、三苗集团
第三节 各部落集团间的关系
一、部落集团间的战争
二、各部落集团的融合与分化
第二编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第一章 华夏的三支主要来源:夏人、商人、周人
第一节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一、夏人的起源与兴起
二、商人的起源与兴起
三、周人的起源与兴起
第二节 夏商周三族的融合与民族雏形的出现
一、三代国家制度的因革与发展
二、夏商周三族的认同与融合
第二章 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民族矛盾激化与诸夏攘夷争霸一、“四夷交侵,中国背叛”,西周灭亡
二、戎狄内迁及华夷杂处局面的形成
三、诸夏争霸的历史进程与民族间的斗争和融合
第二节 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同
一、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
二、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
三、华夏民族大认同
第三节 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一、诸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诸夏的改革浪潮
三、民族意识的进化与五方格局的形成
第三章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第一节 东 夷
二、东夷与夏商周的关系
三、东夷的华化
第二节 南 蛮
二、长江中上游濮、巴、蜀
三、长江中下游及岭南:百越
第三节 西 戎
一、氏羌西戎的起源
二、夏商时期的氐羌
三、西周及春秋时期的西戎
四、陇山地区诸戎及陇以西氐羌族群的形成
第四节 北 狄
一、北狄的起源
二、春秋时期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
三、赤狄强盛时期与诸夏的抗衡
四、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
五、东胡与匈奴的兴起
第三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南北各民族的融合
第一章 汉民族的形成
第一节 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一、分布地域的统一与分布格局的变化
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三、文化的统一与发展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中国主体民族特征的形成
一、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发端
二、族称的变化与确定
第二章 夫余、乌桓与挹娄
第一节 夫余与高句骊一、◻貊及其与夫余、高句骊的源流关系
二、夫余族的兴衰
三、高句骊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乌 桓
二、乌桓的内迁及与匈奴、汉魏之关系
三、魏晋以后的乌桓
四、乌桓社会经济及风俗习惯
第三节 挹 娄
二、社会经济与社会组织
三、与中原王朝及邻近各民族的关系
第三章 鲜 卑
第一节 鲜卑族源分布及社会状况一、族称族源及迁徙
二、早期鲜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三、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第二节 东部鲜卑的兴起及建国一、檀石槐军事联盟的兴衰
二、轲比能统一漠南及与曹魏之关系
三、慕容氏兴起及诸燕的建立
四、段部鲜卑的兴衰
五、宇文氏的兴衰
第三节 拓跋鲜卑的兴起及建国
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及迁徒
二、代国兴亡及北魏的建立
三、道武帝、孝文帝等的改革及拓跋鲜卑社会制度和经济生活的变
四、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和东西魏、北齐、北周的更替
第四节 西部鲜卑
一、河西秃发鲜卑
二、陇西乞伏鲜卑
第五节 吐谷浑一、吐谷浑的族称、迁徒和建国
二、吐谷浑的发展及与周邻诸民族之关系
三、隋唐及其以后的吐谷浑
四、吐谷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
第四章 匈 奴
第一节 匈奴的来源与兴起
第二节 匈奴的鼎盛及衰落
第三节 匈奴国家的分裂和衰亡
第四节 4 至 5 世纪的匈奴
一、汉—前赵
二、北凉
三、大夏
第五节 匈奴的经济和文化一、匈奴的社会经济
二、匈奴的文化和习俗
第五章 西域诸族与柔然第一节 西域诸族
二、塞种南下
三、乌孙与汉的亲密关系
四、城郭诸国
五、游牧诸部
六、西域诸族与汉族的密切联系
第二节 柔 然
一、柔然的族源、称号
二、柔然兴起及与北魏等关系
三、柔然的衰亡
四、柔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生活习俗
第六章 氐与羌第一节 氐 族
二、氐族的分布及迁徒
三、氐族社会经济、风俗习惯
四、氐人齐万年的起义
五、西晋至南北朝时期的氐族政权
第二节 羌人的兴起与发展
一、汉代羌人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人
五、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第七章 西南夷与百越第一节 西南夷
一、西南夷的分布和族属
二、秦汉王朝对西南夷的开拓
三、西南夷各族社会发展状况
四、南中“大姓”、“夷帅”的兴起
第二节 百 越
二、南越国的建立和两汉对百越各民族的施政措施
三、乌浒、俚、僚、濮
四、百越的共同特征
五、百越与秦汉的关系
第四编 中华民族的兴盛和祖国统一的加强
第一章 突 厥
二、突厥的立国
三、突厥的兴起
四、突厥的分裂
第二节 东突厥一、东突厥的辖区与属部
二、东突厥与隋唐关系
三、东突厥的衰亡。唐设燕然、云中两都护府
第三节 西突厥一、西突厥的辖区与属部
二、西突厥与隋唐关系
三、西突厥的衰亡。唐设安西、北庭两都护府
第四节 后突厥
二、后突厥的发展
三、后突厥的衰亡
第二章 回 纥
二、回纥部的构成
三、回纥的立国
第二节 回纥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一、回纥的社会经济概况
二、回纥的语言文字
三、回纥的风俗习惯
四、回纥的宗教信仰
第三节 回纥与汉族的关系一、回纥助唐平安史之乱
二、回纥与唐和亲
三、回纥与唐互市
第四节 回纥的迁徙一、漠北回纥汗国的衰亡
二、南下的回纥
三、西迁的回纥
第三章 吐 蕃
二、鹘提悉勃野部的兴起
第二节 吐蕃王朝的建立一、松赞干布统一诸羌部
二、松赞干布制定军政制度
三、文字的创制与佛教的传入
四、松赞干布开创的对唐关系
第三节 吐蕃王朝的强盛一、噶氏家族的专权与衰落
二、清水会盟前的蕃唐、蕃诏关系
第四节 吐蕃王朝的衰落一、赤松德赞的业绩
二、清水会盟
三、平凉劫盟
四、吐蕃与南诏解盟
五、牟尼赞普与赤德松赞的兴佛
六、长庆会盟
第五节 吐蕃王朝的崩溃一、达玛禁佛“灭法”
二、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解体
三、嗢末及奴隶平民起义
第四章 南 诏
第一节 南诏的起源和建国一、南诏建国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
二、六诏的兴起和蒙舍诏(南诏)势力的增强
三、南诏国的建立
四、南诏国的对外扩张
五、南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第二节 南诏的经济与文化
一、南诏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二、南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南诏的文化艺术
第三节 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一、南诏统一六诏前的和好时期
二、与唐友好关系的前期
三、背唐附蕃的矛盾冲突时期
四、重新和好和时期
五、诏唐和战并举时期
六、诏唐经济文化关系
第五章 莫徭、俚僚与诸蛮
二、东谢、南谢、西谢、西赵、牂牁诸蛮
第二节 俚、僚等族
二、西原蛮、黄峒蛮
三、俚
第三节 乌蛮、白蛮等族
一、乌蛮
二、白蛮
三、和蛮
四、磨些蛮
五、金齿、茫蛮
六、朴子蛮、望蛮
第六章 渤海、室韦与库莫奚
第一节 靺鞨族的来源与变化
二、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
三、黑水靺鞨
第二节 粟末靺鞨及渤海
二、渤海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三、辽灭渤海及东丹国
第三节 室韦和库莫奚
二、库莫奚
第五编 契丹、女真各民族迭起及其建立政权
第一章 契 丹
第一节 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一、契丹族称和族源
二、古八部和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
三、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
第二节 契丹国的建立及其政治与经济一、契丹国的建立
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三、四时捺钵制
四、南北面官制及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存
第三节 契丹人与汉人、党项人的关系
一、契丹贵族与汉族统治者的抗争
二、契丹、党项贵族间的相互利用
三、契丹人与汉、党项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四节 臣属于契丹的各民族一、契丹征服的诸民(部)族
二、渤海人的抗辽斗争
三、铁骊与五国部
第五节 辽亡与哈喇契丹一、契丹贵族的腐败与辽朝灭亡
二、耶律大石西征和西辽的建立
三、西辽的发展与衰亡
四、契丹族的消失
第二章 女 真
第一节 女真与大金国一、女真族称与族源
二、女真诸部
三、生女真的兴起与大全国的建立
第二节 猛安谋克组织
二、猛安谋克的迁徙及作用
第三节 “勃极烈”的废除与封建化一、金初的“勃极烈”制
二、汉官制的采用
三、奴隶制的废除
第四节 女真与汉、党项等民族的关系一、女真贵族与汉族统治者的争夺
二、女真人与汉人的经济文化交往
三、女真人与党项人的政治、经济联系
四、女真贵族对契丹人的压迫和与蒙古人的关系
第五节 金朝的灭亡与女真人的变迁
二、金朝灭亡后的女真人
三、女真文化
第三章 西迁后的回鹘第一节 高昌回鹘
二、高昌回鹘的经济发展
三、高昌回鹘的文化概况
第二节 河西回鹘
二、河西回鹘与中原王朝、辽朝、西夏的关系
第三节 黑汗王朝
二、黑汗王朝的文化概况
第四章 党 项
第一节 党项族的兴起一、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
二、西夏建立前的党项
第二节 西夏建国和经济文化一、西夏国的建立
二、党项的经济状况
三、党项的文化
第三节 西夏之亡与党项人的去向一、蒙古人灭西夏
二、西夏灭亡后的党项人
第五章 沙 陀
二、沙陀与唐朝关系
第二节 沙陀族建立的四个政权一、后唐(公元 923—936)
二、后晋(936—947)
三、后汉(947—950)
四、北汉(951—979)
第六章 吐 蕃
第一节 吐蕃封建割据的出现一、吐蕃王室后裔与佛教复兴
二、封建农奴制度的形成
三、藏传佛教及其各教派的形成
第二节 邻近汉区原吐蕃辖区进入封建社会
一、泾、渭二水上游地区
二、凉州—六谷地区
三、湟水流域—唃厮啰部地区
四、熙州(临洮)、河州(临夏)地区
第七章 白蛮与僮苗瑶各民族第一节白蛮与大理国
二、大理国的建立及其封建农奴制
三、大理国的经济情况
四、大理国的文化和宗教
五、大理国的分裂割据与“后理国”的建立
六、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
第二节 僮、苗、瑶等民族的出现及其发展
二、苗、瑶、畲名称的出现、分布与社会状况
三、黎族名称的出现及社会发展
四、澎湖的设治与毗舍耶人社会
第六编 蒙古族统一全国至满族兴起前的南北各民族
第一章 蒙古族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一节 蒙古族的兴起一、蒙古族称与族源
二、蒙古及其周邻各部源流
三、铁木真的崛起
第二节 蒙古园的建立与扩张一、成吉思汗立国及其建制
二、蒙古国的对外征服
三、四大汗国
第三节 忽必烈统一全国和元朝兴衰一、忽必烈统一全国
二、元代豪古贵族对各民族人民的统治
三、元朝的危机
第二章 蒙古族衰微及其经济文化第一节 蒙古园的分裂和衰亡
二、瓦剌的崛起与浸微
三、兀良哈三卫
四、东部蒙古的复兴和解体
第二节 蒙古族的社会经济一、10—12 世纪时的蒙古社会形态
二、鼎盛时期的蒙古社会经济
三、割据时期的蒙古社会经济
第三节 蒙古族的文化和习俗一、蒙古文字和语言
二、蒙古宗教信仰
三、蒙古教育和文化学术
四、蒙古婚姻和生活习俗
五、豪古禁忌
第三章 畏兀儿与回回第一节 高昌畏兀儿
二、畏兀儿人对元朝的贡献
第二节 亦力把里和叶尔羌汗国一、别失八里——亦力把里
二、叶尔羌汗国
第三节 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一、回回族称和族源
二、回回民族的初步形成
三、回回民族的发展
第四节 回回民族的经济和文化
一、回回社会经济及其发展概况
二、回回文化艺术和教育
三、回回风俗习惯
第四章 吐 蕃
第一节 蒙藏统治阶级的早期关系一、阔端与萨班的会见
二、蒙哥汗的治藏政策
第二节 蒙元统治全国藏族地区的政策一、设总制(宣政)院
三、划分十三万户
四、藏族地区的行政地位
五、八思巴的历史地位
六、帝师制度
第三节 藏传佛教各教派与元廷的关系
一、噶玛噶举派
二、蔡巴噶举派
三、帕竹噶举派
四、其它教派
第四节 藏族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明朝对全国藏族地区的治理
二、高度发展的藏族封建经济与文化
三、朝贡与茶马交易
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兴起
五、乌思藏地方政权的更迭
第五章 女真的再度兴起
第一节 元辽阳行省管辖下的女真人一、女真分布状况
二、女真社会生产
三、与豪古、高丽人的关系
第二节 再度兴起的女真人
一、建州、海西、东海女真的形成与分布
二、女真社会生产和文化生活
第六章 彝苗瑶僮各民族
二、屯田与移民
三、农奴制经济的普遍形成与地主经济的兴起
第二节 土司制度对南方各民族的统治
一、土司制度的渊源
二、土司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衰落
三、土司制度的影响
第三节 南方各民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及抗倭斗争一、苗族起义
二、大藤峡瑶民起义
三、俍、土人、苗、瑶各民族人民参加的抗倭斗争
四、云南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七编 满族统一全国和各民族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 满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满族的形成与建立国家政权一、满族的形成
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清军入关对满族的影响
一、统治民族地位的确立
二、八旗组织的变化
第三节 满族从封建农奴制向地主制的转化
一、入关初满族的生产关系
二、从领主经济到地主经济
第四节 满族的贡献与自身发展
一、满族的历史贡献
二、入关以后满族的发展
第五节 满族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八旗生计的恶化
一、统治阶级的衰朽
二、八旗生计的恶化
三、满族人民的反抗
第二章 蒙古族各部
二、准噶尔汗国的兴起和漠北蒙古归属清朝
三、噶尔丹的败亡和清朝统—漠西蒙古
四、蒙古族地区的行政建置和盟旗制度
第二节 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一、豪古族的封建等级制和封建剥削
二、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变化
三、蒙古族的文化
第三节 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一、17 世纪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伏尔加河下游
二、沙俄对土尔扈特的残酷统治和压迫
三、伏尔加河土尔扈特蒙古与祖国的密切联系
四、土尔扈特不畏强暴历尽艰险回归祖国
五、清政府对土尔扈特的安置
第三章 西北和东北诸民族第一节 维吾尔族
二、平定张格尔之乱
第二节 哈萨克族一、哈萨克族源及名称
二、哈萨克汗国的兴衰
三、哈萨克与中原王朝关系
四、哈萨克的社会经济状况
五、哈萨克的宗教、习俗和文化艺术
第三节 柯尔克孜族一、柯尔克孜族的族源、分布及其归属清朝
二、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经济状况
三、柯尔克孜族的文化艺术与生活习俗
第四节 西北和东北其他诸族
一、锡伯族
二、乌孜别克族
三、塔塔尔族
四、塔吉克族
五、俄罗斯
六、土族
七、撒拉族
八、裕固族
九、东乡族
十、保安族
十一、达呼尔
十二、索伦
十三、鄂伦春族
十四、赫皙族
十五、朝鲜族
第四章 南方壮、彝、苗、瑶诸族第一节 南方诸族概况
二、中东南各族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崩溃和改土归流一、土司制度的腐朽衰落
二、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
三、改土归流的经过
四、改流的目的和影响
第三节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各民族地主经济的形成
二、傣族领主经济的发展
三、凉山彝族(罗罗)的奴隶制
四、南方各民族原始残余的保留
五、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南方彝、傣、白、苗、瑶、布依、土家诸民族的反抗斗争 一、李定国领导的云南各民族联合抗清斗争
二、乾嘉苗民起义。
三、布依族人民的南笼起义
四、土家族地区的白莲教起义
五、嘉庆年间云南大理等地各民族起义
六、滇西北各民族联合起义
七、湖南瑶民起义
八、18 世纪凉山腹地奴隶的反抗斗争
第五章 藏 族
二、固始汗据青海,次第挫败黄教政敌
三、卫藏地方势力与清明的早期联系
四、清朝通过和硕特部统治藏族地区
五、班禅活佛系统的建立
六、达赖五世强化封建农奴制度
第二节 清朝初年的西藏政局(1644—1720) 一、达赖五世受清世祖之请抵达北京
二、达赖五世受清廷正式册封
三、桑结嘉错出任第巴
四、第巴桑结嘉错被拉藏汗擒杀
五、西藏社会动荡与清朝的相应措施
六、准噶尔部侵扰西藏
七、清朝驱逐侵藏准噶尔军
第三节 西藏地方政治制度的变迁(1720—1793) 一、噶伦联合掌政
二、阿尔布巴事件的平定
三、颇罗鼐掌政时期
四、黄教政教合一地方政权的建立
五、清军反击廓尔喀军入侵后藏
六、“藏内善后章程”的制定
第四节 清朝前期西北、西南地区的藏族一、罗卜藏丹津乱事的平定
二、清朝镇压大小金川土司
第八编 各民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中华民族的解放
第一章 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各民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第一节 欧美列强入侵各民族地区和各民族政治经济的变化
二、各民族地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共同命运
三、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中各民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各民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各民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 北方各民族反对外敌入侵的斗争一、东北各民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二、蒙古和新疆各民族的抗俄斗争
三、新疆各民族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
第四节 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一、英国对西藏的早期入侵
二、藏族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五节 南方各民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二、云南各民族捍卫疆土的斗争
三、广西各民族抗法援越保卫疆土的斗争
四、台湾各民族人民保卫疆城的斗争
第二章 全国各民族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第一节 全国各民族人民参加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二、太平天国的民族措施
三、太平军北上后广西地区各民族农民起义
第二节 咸同年间贵州各民族人民大起义
一、布依族、水族人民起义
二、张秀眉、陶新春领导的贵州苗族农民起义
三、姜应芳、潘维干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
第三节 咸同年间云南各民族起义
一、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
二、李文学、田四浪领导的哀牢山各民族起义
第四节 内蒙古人民的“独贵龙”运动
第五节 西北回民大起义一、西北回民起义原因
二、西北回民起义发展及经过
三、西北回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期的各民族
第一节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及国民党政府的背离一、同盟会的民族主义及孙中山先生的解释
二、1924 年孙中山先生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
三、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的背离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各民族的革命活动一、辛亥革命前防城、镇南关等地起义
二、辛亥革命中各民族的革命活动
三、民国初年各民族拥护民国反对复辟的斗争
第三节 全国各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一、蒙古族反对分裂的斗争
二、藏族反对分裂的斗争
三、其它各民族反对分裂的斗争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克领导下的各民族革命运动
一、蒙古族中的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二、回族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三、水族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四、壮族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五、侗族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六、白族共产主义先进分子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纲领的制定和各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 立
二、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三节 长征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红军长征经过的民族地区
二、红军长征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三、各族人民参加的长征革命活动
第五章 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
第二节 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一、东北各民族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
二、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斗争
三、回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四、台湾高山族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雾社起义
五、海南各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六、广西、贵州、云南各民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六章 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迎接解放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各民族人民的苦难
二、国民党剥削的加重和各民族人民的苦难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各民族人民起义
二、新疆三区革命
三、各地回族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四、台湾“二·二八”起义中的高山等民族
五、南方各民族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三节 全国各民族人民喜迎解放
一、解放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最早实现
二、各民族人民踊跃参加争取解放的游击斗争
三、各民族地区的先后解放
后 记
本书引用参考书目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暂无相关搜索结果!
×
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轻松掌上学
×
《中国民族史》电子书下载
请下载您需要的格式的电子书,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
书签列表
×
阅读记录
阅读进度:
0.00%
(
0/0
)
重置阅读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