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及国民党政府的背离一、同盟会的民族主义及孙中山先生的解释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加深对华侵略,清政府彻底投降帝国主义,中国社会诸矛盾空前尖锐。已沦为“洋人的朝廷”的清政府,成为中国各种进步势力的众矢之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对封建制度和民族压迫,在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基础上是一致的,孙中山先生所倡导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由是勃然兴起。 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
京成立,开始把分散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同盟会一经成立,就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核心,对辛亥革命产生领导作用。它通过诸方面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向高潮,“自革命同盟会成立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①。
同盟会不同于拜上帝会和义和团,在其纲领中鲜明标明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它的纲领最初规定为“驱逐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②。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传统称呼的旧三民主义,关于民族主义,是指“驱逐靴虏, 恢复中华”。它从字面上是对朱元璋的反元朝口号的沿袭,但内容上却有本质区别,蕴涵着积极的近代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是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和辛亥革命公认的领袖。
1894 年(光绪二十年),他在兴中会誓词中第一次提出“驱逐靴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他在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中又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完整地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①,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这一纲领被规定为同盟会的宗旨和纲领。因此,关于民族主义,孙中山先生的阐释才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阐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包含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反满,就是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① 《革命原起》,载《孙中山选集》(上)。
② 《中国同盟会总章》,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① 《东京军事训练班誓词》,载《孙中山全集》卷 1。
迫的政策。孙中山在大量文章中宣传和阐释反满,尖锐批判和揭露清政府的罪恶,“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盈贯,义师所指,覆没政府,还我主权”
②。在宣传反满革命的同时,孙中山比较明确地区分了“种族革命”与“民族
革命”。他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③。他还驳斥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的错误认识,明确表示:“这话大错。”在有些场合,孙中山甚至表示联合满族人民的意愿。同盟会成立时,有人极力倡导种族革命,孙中山当即反对, 他认为“满洲腐败,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其入党”④。尤其重要的是,孙中山并没有把民族主义局限于反满,而把它与“创立共和” 的民权主义紧密联系起来,“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⑤。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与传统华夷之辩的民族观区别开来,“惟前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逐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⑥。这里已经蕴涵民族平等的思想萌芽。
民族主义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独立。所谓独立,既明指从满族统治者的统治下实现独立。又隐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力独立自主的中国。孙中山从总体上认识到:“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⑦。号召“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这里涵盖了独立的双重含义。尽管孙中山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反帝白号,但从一个侧面阐释了民族主义所隐含的反对外来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思想。他尖锐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方今强邻环列, 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效人尤,至于踵接;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⑧。继而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它族”。他反复告诫人们,“我们如不急起驱除之, 外国列强则将在不久替我们赶走满族。那么,我们将成为另一统治民族的奴隶”⑨。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思想,已经跃然于纸上。
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已经超越传统的民族观,但他没有于此止步。辛亥革命总爆发后,他从各民族参加反满革命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多民族一体性,在其民族平等思想萌芽的基础上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 从而更加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他首先阐释了“中华”多民族统一的思想, 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中,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
② 《军政府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③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④ 田桐:《同盟会成立记》,载《太平杂志》卷 1,第 1 期。
⑤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略》,第 24 页。
⑥ 《军政府宣言》,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⑦ 《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⑧ 《香港兴中会章程》,载《孙中山全集》卷 1。
⑨ 《致苏汉忠函》,载《孙中山全集》卷 1。
一。”①。还在各种场合进一步阐述这一思想,“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②,“政治改革,五族一家,不分种族”③。“五族一家”的思想,不仅涵盖了汉族, 而且包含了满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明确无误地揭示了中华诸民族统一于“中华”的思想。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大进步。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主权属于各民族和各族人民一律平等的主张。他宣布中华民国为中国各民族所共有,“今我共和成立,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制于一部者,今皆得力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参政权”④。同时明确表示:“今日共和政体,人人自由,五族平等。”⑤。并将各民族平等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⑥孙中山关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阐释,意义极为重大。
孙中山的旧民族主义,既区别于“华尊夷卑”观念,亦截然不同于单纯以反满为目标、标榜“种族革命”的大汉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各民族的利益,因而得到各民族人民较为广泛的拥护,成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捍卫中华民国斗争的一面旗帜。但是,亦应指出,旧民族主义存在许多缺陷,它没有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对国内各民族的涵盖还偏于狭窄,至于如何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缺乏具体的规定。然而这些缺陷与旧民族主义的进步性相比,则属于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