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父权制时代各部落集团
一、黄帝集团
西起陇山,东至太行山东麓,南至伏牛山以南,北达燕山,传说中有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集团;这些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是前仰韶——仰韶——中原龙山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之区。
(一)黄炎两大集团起源之区接近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说:“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炎帝两大集团,同出少典——有◻部落,后世成为异姓互相通婚的不同氏族与部落,在迁徙与发展中更成为有亲缘关系又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两大部落集团。晋人郭璞解说神话中有:“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产”③,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符合神话传说实际的。
黄帝得姓的姬水不详所在,姜水据徐炳昶对文献、传说与考古资料的综合考察,“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④,相传“黄帝生于寿丘”,《帝王世纪》认为在“鲁城东北”⑤,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这里是少昊集团的中心;《路史》认为在上邽⑥,即今甘肃省天水市境,渭水发源之区。从黄炎亲缘及姜水地理推断,则黄帝起源于陇山西侧,天水地区为近是。这里正是从前仰韶文化到仰韶文化后期殿堂式建筑发现比较集中的地区。
按照《庄子·在宥》的记载,黄帝曾西至空同问道于广成子,《史记·五帝本纪》也说黄帝“西至空桐,登鸡头”。唐初李泰《括地志》原州平高县条说:“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
《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道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即此。”⑦唐平高县在今固原市境,笄头山或即六盘山, 或即固原稍南隆德县境笄头山。自古这些地方都当陇西越陇而东的孔道。
① 参见《吕思勉读史札记》上,第 39—40 页。
②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第 11 页。
③ 《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黑齿”注。
④ 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 42 页。
⑤ 徐宗元:《帝王世纪辑存》,第 18—19 页。又,《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亦云“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⑥ 《路史·后纪》卷二,黄帝条罗苹注。
⑦ 贺次君:《括地志辑校》,第 44 页。
(二)黄帝集团的发展
今陕北地区是黄帝集团发展的重要区域。相传黄帝死葬桥山,在汉代上郡阳周县境。汉阳周县今地为陕北靖边县东南,此处距今黄陵县桥山有数百里。北魏曾以汉泥阳县置阳周县,今地为甘肃省正宁县,桥山也随阳周县名南迁而南迁了数百里①。黄帝非具体历史人物的私名,其陵园所在,表明陕北为黄帝集团重要的活动区域。
黄帝集团另一个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在燕山地区。《五帝本纪》叙述,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釜山,《括地志》说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即今河北省涿鹿县南桑干河南岸;涿鹿之阿即涿鹿山较开旷处。其地处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相接,自古扼东向燕山以南河北平原,越山向塞北辽西的要道。据《礼记·乐记》记载,周武王伐纣成功,立即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市境),也说明直到西周初,仍相信燕山地区是黄帝最重要的故地。且古人相传涿鹿与今北京也有桥山与黄陵。
黄帝集团从陕北发展向燕山地区,其迁徒路线大约是顺北洛水南下,至今大荔、朝邑或临潼一带渡河,沿中条山及太行山边逐渐东北上②。
《国语·晋语》四记述,黄帝之子计 25 人,因母不同而“别为十二姓⋯⋯
姬、西、祁、纪(己)、滕、任、苟、僖、姞、儇、衣是也”。实所举仅 11 姓。通检《诗》、《书》、《左传》、《国语》、《世本》,证以卜辞、金文,仅有姬、祁、任(妊)、己、姞等姓的后裔见有封国。今晋南及晋豫陕接壤地区,春秋初仍颇多姬姓小国,见于《左传》者有虞、虢、焦、滑、霍、杨、韩、魏、芮、荀、贾、狐、耿等国,其中除虞、虢、霍、韩等《左传》己说明为周所封,其余大多可能是周以前旧国入周仍为诸侯。祁姓祖帝尧, 有唐、杜、房等国;己姓有苏、温、顾、昆吾等国;姞姓有南燕、巢、密须诸国;任姓祖奚仲,有薛、铸、挚、畴(一作■)等国③。这些姬姓以外的小国,除极少数在今山东与河南南部,大多都在陕豫晋接壤区及太行山东麓。
黄帝的苗裔,春秋时仍有姬姓之戎活动于晋陕之间,太行山东麓今河北中部有祁姓的白狄鼓国,姬姓的白狄鲜虞,鲜虞之后建中山国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非无根据的神话。
上述黄帝集团自陕北南下发展到燕山地区的路线,也得到了考古学的印证。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自渭水下游越过黄河沿汾河及桑干河北上,与燕山以北红山文化在桑干河及汾河发源的河北张家口地区交汇在一起,两种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促进了文明曙光的出现。新石器文化这种扩散与汇聚与神话传说中黄帝集团的活动范围是相吻合的。
(三)黄帝集团的崇拜特征
黄帝,号轩辕氏。周人自居黄帝嫡派,说:“我姬氏(姓)出自天鼋”④,
① 参见王北辰:《桥山黄帝陵地理考》,1987 年 9 月 16 日《光明日报·史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 17—18 页。
② 参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 44 页。
③ 参见丁山遗著:《从东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文史》第二十八集。
④ 《国语·周语》下。
郭沫若考证即是轩辕⑤,是一种大鳖而为龙者。今传世青铜器有“天鼋”族徽者常见,有些属先周器⑥。与“天鼋”并行的还有“天熊”、“天虎”等类“天兽”族徽①。黄帝又号有熊氏,《五帝本纪》记述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可见以猛兽为其氏族标志者在黄帝集团中颇多。《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其主流姬姓,崇拜龙鱼属“天鼋”,另一些则崇拜猛兽类“天兽”,其图腾崇拜均与对“天”的崇拜相联系。
25 子族属 12 姓族,不一定属同一来源,是黄帝在发展中所形成的部落集团,其中也许有相当多是后来加入的部落,虽各有不同的图腾,均奉黄帝为祖神或为该部落集团共同的天帝,部落集团的大酋长,作为天神的化身, 也袭用黄帝的称号。相传黄帝三百年②,非人寿所能及,为袭黄帝号者如轩辕氏、有熊氏等曾为黄帝集团大酋长者所传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