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乌桓的内迁及与匈奴、汉魏之关系
乌桓的内迁与匈奴、汉势力的消长盛衰及汉对乌桓的政策紧密相连,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乌桓退保乌桓山,役属于匈奴。
东胡时期及东胡以前,乌桓分布在大兴安岭以东,后渐南迁。匈奴冒顿破灭东胡,乌桓势孤力蹩,受其役属。乌桓退保乌桓山,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地带,也即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区,被纳入匈奴左部管辖范围,岁贡,输牛马及皮张,过时不贡,则被匈奴没其妻子为奴婢。
③ 《后汉书》卷九○,《乌桓传》第 2979 页;《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三○,第 832 页注引王沈《魏
书》;《史记》卷一○○,《匈奴传》第 2885 页注引《索隐》案语。
④ 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认为:乌桓乃蒙古语 Ukhangan(意即聪明)的译音,为部落酋长,其后作为族称。
⑤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 220 页。
⑥ 《太平御览》卷七八○。
① 丁谦:《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 1 集。
② 《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三○,第 833 页注引王沈《魏书》。
③ 《后汉书·鲜卑传》卷九○,第 2985 页;卷二○,《祭肜传》第 745 页。
第二阶段,乌桓被迫迁于沿边诸郡塞外,受汉及匈奴双重奴役。
前 119 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迁乌桓于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渔阳(治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右北平(治今辽宁省凌源县西南)、辽西(治今辽宁省义县西)、辽东(治今辽阳市城区)五郡塞外,即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以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其大人“岁一朝见”④,西汉并在幽州即今北京地区设置护乌桓校尉⑤,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且为汉侦察匈奴动静。汉廷一方面利用乌桓防御匈奴,另一方面又利用匈奴与乌桓的矛盾,坐收渔人之利。但乌桓对西汉仅是维持一种松弛的从属关系,部落大人仍保有统治权力。同时, 乌桓并未能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仍须缴纳“皮布税”,故时而助汉攻匈奴, 时而从匈奴入掠汉边。
乌桓既遭匈奴贵族欺凌,又受汉朝奴役,必然要伺机反抗。公元前 81 年(汉昭帝始元六年),乌桓渐强,乃发匈奴单于墓,以报为冒顿所破之怨。匈奴发二万骑东征,击败乌桓。前 78 年(昭帝元凤三年),汉大将军霍光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出辽东击匈奴未遇,以“兵不空出”为辞,遂乘机攻乌桓, 斩首 6000 余级,乌桓“复寇幽州”。宣帝时,“乃稍保塞降附”⑥。前 58 年(汉宣帝神爵四年),乘匈奴贵族内证之际,乌桓出兵袭匈奴东边的姑夕王,颇有掠虏。西汉末王莽擅政时,曾颁四条禁令于匈奴单于,即“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取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授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并遣“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①。乌桓抗交皮布税,遭匈奴残酷镇压。公元 8 年(汉平帝初始元年),匈奴按旧例遣使者到乌桓索取贡赋,同时还有一批贩卖人口、牲畜的匈奴商贩也跟着来到乌桓地面。乌桓人拒绝说:“奉天子诏条,不当予匈奴税。”匈奴使者大怒,缚乌桓酋豪倒悬之,酋豪家族昆弟愤杀匈奴使者及官属,并没收其同来之妇女、牛马。单于听到消息后,发左贤王兵镇压,杀死许多乌桓人民并掠夺近千妇女弱小而去,安置在左地。并告诉乌桓,须“持马畜皮布来赎”②。乌桓被掠者的亲属 2000 余人持财富往赎,匈奴收之,而不遣回掠夺得来的乌桓人民。
及王莽改号新,屡征乌桓兵击匈奴,兴十二军,使东域将严尤率乌桓、丁零兵屯于代郡,收其妻子置于郡县为人质。乌桓士兵不服水土,害怕久屯不休,屡请求离去,王莽不准,遂愤而反抗。诸郡尽杀其质,迫使乌桓投向匈奴,匈奴诱其豪帅为吏,余者皆羁縻之。东汉初,屡与匈奴连兵掠边,代郡以东尤受其害。乌桓遂遂居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③。乌桓之在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塞外白山者,最为富强。
公元 45 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汉遣伏波将军马援率三千骑出五阮关(今河北省易县西北紫荆关)袭击乌桓。乌桓预得报,相率逃走。马
④ 《后汉书·乌桓传》卷九○,第 2981 页。
⑤ 《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东汉应■《汉官仪》。
⑥ 《后汉书·乌桓传》卷九○,第 2981 页。
① 《汉书·匈奴传》卷九四下,第 3819、3820 页。
②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0 页。
③ 《后汉书》卷九○,第 2982 页。
援追击斩首百级还。而乌桓复尾击之,援遂晨夜奔人塞,马累死千余匹。次年,乌桓乘匈奴内乱及旱蝗饥荒击破之,迫使匈奴北徒数千里,“漠南地空”。乌桓从此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
第三阶段,东汉采用招抚办法,使乌桓居于塞内外诸郡。
乌桓击败匈奴后,光武帝赐以币帛,用各种手段招纳乌桓。公元 48 年(建武二十四年),乌桓遣使至洛阳请为藩臣。次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 922 人率众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弓及虎、豹、貂皮。“是时,四夷朝贺, 络绎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④。并许入居塞内,令招徕乌桓部众,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于是,部分乌桓冲破边塞之禁,内徒辽东属国
(一说为辽东郡)、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郡。大约从今天我国东北的大凌河下游,经河北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北部和中部,最西到达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草原,均有乌桓部众驻牧其间,一面从事农牧业生产,一面进行边防侦候。而鲜卑在乌桓内迁后, 南徒至塞外乌桓故地。乌桓留牧于塞外者,亦附鲜卑,并逐渐鲜卑化,但叛附无常,如渔阳塞外乌桓,初投降于鲜卑,永平年间复叛。
在册封乌桓渠帅的同时,光武帝并采纳司掾班彪的意见,复置护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省宣化县西北,或云万全具)设立营府⑤,内置乌桓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下有长史一人、司马二人,另有从事、掾等属官⑥,共同管理乌桓、鲜卑的赏赐、质子和岁时互市三大事务①。还负有“理其怨结, 岁时循行,问所疾苦”之责,并经常派遣使译互通动静,使乌桓等充当州郡耳目,协助边防②,过去,史书对护乌桓校尉的权力、幕府及胡汉互市场所等往往语焉不详,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漏。
1971 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掘出一座东汉壁画墓。壁画以东汉中后期曾任护乌桓校尉的墓主人“庆功筵宴”等为画题,描绘了当时幕府举行盛宴, 乌桓、鲜卑诸部酋长前往庆贺等场面。同时,从“出行图”、“幕府图”可看出护乌桓校尉握有军队、开设幕府、权力显赫的情景。“幕府图”还展示了宁城的规模,在县衙之前,有一方形城垣,榜题“宁市中”,既是宁城的城中心,又是与乌桓、鲜卑等族人民“岁时互市”的场所③。
自建武末,历明、章、和三帝(公元 58—105 年),乌桓皆与汉通好,
保塞无事。约 2 世纪初起,乌桓诸部的活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塞外的乌桓或从南匈奴扰汉边,或随鲜卑掠郡县,有时与鲜卑、匈奴联合与汉对抗, 扰边与通好往往交替进行。塞内的乌桓更为分散,互相之间不通声息,或随汉军征匈奴、鲜卑,或叛汉以附匈奴,或依附于汉族中的一个政权与另一个
④ 《后汉书·乌桓传》卷九○,第 2982 页。《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三○,第 833 页注引《魏书》为“九千余人”。
⑤ 《后汉书·张奂传》卷六五,第 2139 页云:奂“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故乌桓校尉之衙署当作营府。
⑥ 《后汉书·百官志五》,第二八,第 3026 页。另参阅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
①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补注引《汉官仪》。
② 《后汉书·西羌传》卷八七,第 2878 页。
③ 参阅《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第 1974 年第 1 期。
政权抗衡。
第四阶段,曹操征乌桓,三郡乌桓再度内迁。
东汉灵帝(168—189 年)初,乌桓形成几个政治中心,上谷乌桓大人难楼有众 9000 余落,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有众 5000 余落,皆自称王;辽东乌
桓大人苏仆延有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有众 8000 余落,
自称汗鲁王,四郡共 16000 余落。诸部大人皆“勇健而多计策”④。以丘力居为盛。献帝初平(190—193)中,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 代立,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众皆从其号令,雄踞北边诸郡, 不断参与汉族军阀之间的争斗。
当时牧守割据,兵连祸结,汉族地主武装集团竭力争取乌桓等支持,而逃入乌桓地区的汉官,为乌桓运筹策划,对乌桓政治、军事产生一定影响。无论是公孙康、袁绍或曹操都曾利用乌桓等攻击对方,以控制东北。献帝建安初,降虏校尉公孙瓒并杀幽州牧刘虞,与冀州牧袁绍混战。刘虞部下推阎柔为乌丸校尉,“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⑤,攻打公孙瓒。当时, “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⑥。袁绍也借乌桓之力率兵击败公孙瓒,并以家人女为已女嫁乌桓单于蹋顿,实行和亲。于 199 年
(建安四年),矫制以单于印缓赐蹋顿、峭王苏仆延、汗鲁王乌延等,给予安车、华盖、羽旄、黄屋、左纛等,因而“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⑦。官渡之战袁绍败后,原与乌桓有密切联系的阎柔等归曹操,为乌桓校尉,镇广宁(今山西省天镇县)。
后楼班长大,峭王等奉之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而计策大多出自蹋顿。当时各方割据势力都竭力拉拢乌桓。公元 205 年(建安十年),袁绍次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与弟袁熙胁迫幽、冀军民 10 余万投奔蹋顿,欲借蹋顿之力“复图冀州”。
曹操为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安定其东北境,解除南下西进后顾之忧, 遂决定东征乌桓。
206 年(建安十一年)夏,统军出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东攻乌桓,
八月,至距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约 200 里处,蹋顿等才发觉,仓惶调集数万骑迎击,两军遭遇于白狼山(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白鹿山)。曹操登高观望,见乌桓军阵列不整,遂以帅旗授张辽,令其疾驱急袭。乌桓军猝遭袭击,顿时大乱,蹋顿被杀,全军崩溃。乌桓及汉民前后降者 20 余万。楼班、苏仆延、乌延等及袁氏兄弟率数千骑亡走辽东,后为辽东太守公孙康所杀。十一月,代郡行单于普富卢、上郡行单于那楼率名王谒曹操于易水,北方尽服①。
于是,曹操迁三郡乌桓降者万余落及乌桓校尉阎柔所统幽、冀乌桓万余落(共约 3 万落左右)于邺城附近诸郡或幽、并二州之州治即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并选壮健者为骑兵,由侯王
④ 《后汉书·乌桓传》卷九○,第 2894 页。
⑤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卷 八,第 243 页。
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第 28 页。
⑦ 《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三○,第 831 页。
①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参见《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县东南,疑上郡即上谷郡之误,那楼应是上谷乌桓大人难楼,或从上谷郡移人上郡,亦未可知。
大人率领参加征战,“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②。221 年(黄初三年), 魏文帝以牵招为护鲜卑校尉、田豫为乌桓校尉,皆持节屯驻昌平,镇抚鲜卑、乌桓。三郡乌桓的进一步内迁和加入军队,不仅增强了曹魏的军事力量,也促进了乌桓与汉族的融合过程,使之由原始社会末期(或认为是早期奴隶制) 向封建制转化,从游牧经济向农业定居生活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