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八部和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

契丹存在的 1000 年左右历史,可分为 3 个阶段:自 4 世纪中叶至 10 世

纪初为第一阶段,是形成期;从 10 世纪初至 12 世纪初为第二阶段,是其发

展壮大期,即契丹人建立辽朝时期;辽朝亡后至 14 世纪中叶为第三阶段,是契丹民族衰落、分解和融合入其它民族的时期。

在第一阶段形成时期,即在辽朝成立前的 5 个半世纪中,契丹人的历史

又经历了 3 个时期:从 4 世纪中叶至 7 世纪初(即隋末唐初)⑤为古八部时期,

7 世纪初至 8 世纪上半叶⑥ 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自此至 907 年阿保机代痕德堇为可汗是遥辇时期。

古八部是契丹称号出现历史时就有,还是在其后发展中形成的,旧史无征。从《魏书·契丹传》中载有七部名号及先朝北魏的何辰所在的部不在七部之内分析,北魏时已有八部存在是可以肯定的。八部名号为: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絮部、黎部、吐六于部⑦。八部来源,相传:“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⑧这种把八部归之于来源同一父亲的八兄弟后裔,显然是后人根据早期传说综

① 参见即实:《契丹国号解》,《社会科学辑刊》1983 年第 2 期,第 104—107 页。

② 陈述:《契丹政治史稿》,第 26 页。

③ 马长寿,《乌桓与鲜卑》,第 198 页。

④ 参见黄凤岐、李品清:《全国首届契丹族史学术讨论会在阜新举行》,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6 年第 2 期,第 5 页;另有说契丹不是源于宇文部,而是段部,并说契丹之“丹”与段部之“段”,音完全

吻合(见即实:《契丹国号解》,《社会科学辑刊》1983 年第 2 期,第 107—109 页)。

⑤ 《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5 页,“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三国志》卷三十,第 832 页:“乌桓、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⑥ 《后汉书》卷九十,第 2986 页。

⑦ 张正明:《契丹史略,》第 2 页。

⑧ 张正明:《契丹史略》,第 2 页将迄年定于 627 年(唐贞观元年)。

合成的,似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契丹最初的诸部,可能是一些近亲或有血缘联系的集团。

古八部时期契丹人的居住地,按《辽史》记载对比今地理,南到辽宁省朝阳市,北到西拉木伦河,西达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南,东至辽河。⑨实际上,契丹人在这一时期的活动范围,某一阶段分布区域或无这么大,或超出这一范围。具体说,其在被慕容皝破后,“窜于松漠之间”,只在今赤峰市及翁牛特旗一带地;388 年为北魏破后,约居于今西拉木伦河南,老哈河以东地区;479 年(太和三年)因惧高句丽与蠕蠕侵袭,离开奇首可汗故壤, 南迁到白狼水(今大凌河)东,在今辽宁省北票县、阜新市和彰武县一带; 553 年为北齐破后,一部分被掠居营州(治所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平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北)境,余部北遁投奔突厥,后为突厥所逼,其中又有“万家”寄住高丽,约在今辽宁省法库县、康平县境。①6 世纪末(隋开皇年间),此三部分契丹人皆臣附于隋,隋听其返回故地,依托臣水(今老哈河) 而居,分布在西起今老哈河流域,东到努鲁儿虎山地区。②

古八部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据传契丹人早期有三位精明能干的国主,一名乃呵,他“杀白马灰牛以祭”;二名呵,头“戴野猪头,披猪皮”; 三名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③。表明当时他们从事游牧射猎,过着以肉为食,以皮为衣的生活。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贺氏部落联盟形成时,因为它们在北魏时的贡物是“名马”,嫁娶时穿的最好衣服是“以青毡为上服”

④,到了隋代在收葬父母遗骨祝酒时说:“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

我多得猪鹿”,各部还是“随水草畜牧”⑤。这一时期契丹人的社会组织,是以部落为单位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八部各自向北魏“朝献”, 与北魏交易互市⑥。各部首领曰莫弗纥(贺)。

古八部时期契丹人不仅多次为慕容氏攻破,而且又先后受到高句丽、突厥的侵逼,特别是 553 年为北齐攻破后,部众被掠 10 万余口,杂畜数 10 万

⑨ 一般以大贺氏末主邵固被杀为下限,然史载时间不一:《旧唐书》卷七六,第 2652 页载,开元“十九年, 契丹衙官可突于杀其王邵固”;而同书卷一九九下,第 5352 页,记开元“十八年,可突于杀邵固”云。

① 《魏书》卷一○○,第 2223 页。《通典》卷二○○《契丹传》、《辽史·卫营志中》有相同记载。据今本《魏书》和《辽史契》点校者考证,其中的伏弗郁部、羽陵部,《魏书·显祖纪》卷六皇兴元年二月、四月两见,均作具伏弗部,郁羽陵部;匹絮部和黎部,《魏书·显祖纪》皇兴元年、二年并见“匹黎尒部”,

《通典》作“匹黎部”,疑《魏书》作者误分一部为二部。《辽史》校点者据《魏书·显祖纪》朝魏八部为:具伏弗部、郁羽陵部、日连部、匹黎尔部、吐六于部、悉万丹部、阿大何部、羽真侯部(见《魏书》卷一○○,第 2225、2226 页;《辽史》卷三二,第 381 页)。有人认为八部应为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等八部(蔡美彪:《契丹的部落组织和国家的产生》,载《辽金史论文集》,第 23 页)。

② 《辽史》卷三二,第 378 页。又同书《地理志》永州条有:“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 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演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契丹国志·初兴本末》有相同记事。

③ 《辽史》卷三七,第 437 页。原文为,“南控黄龙,北带演水,冷陉屏右,辽河堑左。”

④ 上述取孙进已、张柏忠:《契丹早期地域考》之说,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86 年第 1 期,第 26、27 页。

⑤ 《隋书》卷八四,第 1881、1882 页载,其地“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

⑥ 《契丹国志·初兴本末》,第 1 页。

头,⑦余部东奔西走。然契丹人顽强抗争,不仅使部族存在下来,而且随着隋统一中国,在隋文帝杨坚支持下,各部又得以重返故地。分散的各部认识到只有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力量,才能与别族抗衡和“寇抄”邻近的财富。契丹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大概就是在返居故地后形成的。因为到了隋炀帝杨广时, 有了“契丹入抄营州”的记事⑧;唐武德初,已“数抄”唐边境①。

契丹人的第一个部落联盟,即大贺氏部落联盟。学术界因新、旧《唐书·契丹传》才有“其君大贺氏”,均说至唐初才形成。然《辽史·世表》载:“隋、唐之际,契丹之君号大贺氏。”《隋书·契丹传》亦云:“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契。”则知大贺氏联盟形成的时间应是隋末唐初。②

大贺氏部落联盟经历约 100 年,仍分八部③。《新唐书·契丹传》载,唐朝以达稽部为峭落州,绝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 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从名号上看,大贺氏八部名称与古八部无一相同,若联系州名分析,大贺氏八部中有四个部所在的州名与古八部中四个部名是相同的,即羽陵州与羽陵部,日连州与日连部,万丹州与悉万丹部,匹黎州与黎部。现在虽尚不能断定居住上述四州的芬问、突便、坠斤、伏等四部,是否古羽陵等四部的改名,抑是别部迁居其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无论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大贺氏八部的成员决不会与古八部完全相同。因为前已谈到,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形成,是在契丹人累遭强邻攻击,成员多次被掠和迁徙,部族严重受创后出现的,旧史已述其“部落离散,非复古八部矣”④。

在大贺氏联盟八部之外,在幽州。营州界内还散居一些契丹人,《旧唐书·地理志》提及的有乙室革部落等。

大贺氏时期的契丹地域,“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⑤。与前述古八部时期的活动区域大体相同,即东达辽河,西至吐护真水(今老哈河)上游与奚族地相邻,南抵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约 100 里处与营州地连接,北在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与室韦为邻。在这个区域内,他们“逐猎往来,居无常处”,仍然过着游牧、狩猎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比古八部时期前进了一步,即在八部之上有部落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部对外的军事活动,平时的生产和生活,还是由各部和氏族独自处理, 所谓“若有征发,诸部皆须议合,不得独举。猎则别部,战则同行”⑥。

7 世纪上半叶以后的契丹人,既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存在和发展着,同时他们又已成为唐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大贺氏联盟的“君长”和各部部长,既是契丹人的最高首领和各部酋长,同时他们又分别为唐代都督府与州的都督、刺史。“君长”世系,《辽史》参取两《唐书·契丹传》在

⑦ 《魏书》卷一○○,第 2223、2224 页。

⑧ 《隋书》卷八一,第 1881、1882 页。

① 《魏书》卷一○○,第 2223 页。

② 《北齐书》卷四,第 57 页。

③ 《旧唐书》卷七五,第 2631 页。

④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第 5350 页。

⑤ 大贺氏的由来,陈述认为是何大何部,可备为一说,见其《契丹政治史稿》,第 48 页。

⑥ 《辽史·营卫志中》云,“唐世大贺氏仍为八部,而松漠、玄州别出,亦十部也。”张正明认为“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并有论证(见《契丹史略》第 205—206 页),所论极是,今从之。

其《世表》里列出 10 汗名(一说 9 汗),似也未全包罗进来,因为其中 6 汗均在唐开元年间在任,且为同一辈人。

10 汗序列为:咄罗、摩会、屈哥、阿不固、李尽忠、失活、娑固、郁于、咄于、邵固。今作简略介绍。藉以了解大贺氏时期政治历史发展变化及与唐王朝的关系。如其中的咄罗,是见于史册的第一位大贺氏“君长”⑦,于 623

年(唐武德六年)向唐献名马、貂皮,开始了与唐王朝的往来;摩会于 629 年(唐贞观三年)朝唐,唐“赐鼓纛”,从此“鼓纛”成为契丹君长权力的标志;⑧唐朝于 648 年(贞观二十二年)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使持节都督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李尽忠任松漠都督时,因唐营州都督赵文翙屡“侵侮其下”,于 698 年(唐万岁通天元年)举兵反唐,“自称无上可

汗”,契丹君长称“可汗”自此始(由于这一事件,契丹附突厥近 10 年);

714 年(唐开元二年,一作三年),失活率众脱离突厥归唐,唐玄宗李隆基“赐丹书铁券”,隔二年,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又封宗室外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失活;娑固以失活弟继兄官爵,其“衙官”可突于(于一作干)骁勇,又得众心,娑固谋除之,事泄,娑固逃奔营州,唐出兵相助, 为可突于所败,娑固于 720 年被杀,自此,契丹族内部为争夺权位,互相残

杀长达 10 余年;可突于杀娑固后,推娑固从父弟郁于为主,旋郁于遣使入唐

谢罪,唐于 722 年“以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妻之;咄于在兄郁于病故后代统部众,725 年咄于复与可突于相“猜阻”,惧,与燕郡公主同奔唐不还,可突于立李尽忠弟邵固为主;邵固立,奉行亲唐政策,唐亦“又封皇从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妻之;730 年(开元十八年)邵固又被可突于所杀。至此, 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告终,遥辇氏代之而兴。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