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把课讲得丰满些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历史课必须讲得生动、具体、形象, 尽量启发学生去设想过去的历史现象,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化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带迸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是历史课成败的起点和关键。如果历史课只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 对学生毫无吸引力,而学生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那末课堂必然是死气沉沉,教学目的和要求都会落空。

为了把历史课上得生动、具体、形象些,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如充分利用地图、插图、桂图和其他各种直观教具;注意文史联系,尽量利用学生语文课和外语课中已经掌握的中外历史知识;把有名的历史歌曲和诗文引进历史课;联系乡土历史知识等。

以上这些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是使用地图。课本对历史地图是重视的, 但还可有所增加或改进。这里我建议在大学历史系(尤其是师范大学)应开设历史地理课,作为学习和教学历史的工具课。除上述教学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增强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即通过叙述、描绘等方法,尽可能把课文讲得生动、具体、形象些。例如课文对斯巴达克的起义也算写得较为具体了,但仍有一些值得补充的情节,如为何向北挺迸而又突然挥师南下,后来又为何向东海岸挺进;斯巴达克如何三施巧计破敌(只有一次已作具体描述);最后被围之中又如何刺杀自己战马,英勇血战到底等,如能补充这些内容,加以生动的描述,那末,斯巴达克一心为着起义奴隶的解放的高贵品格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为了增强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适当补充一些历史资料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情节,这在高中阶段尤应注意。事实上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已不同于初中阶段了。有一次,我在讲完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西传后,引用英国科学家培根的一段话:“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项发明关系到学习,第二项发明关系到战争,第三项发明关系到航海。这三个领域内的变化将引起其他领域内的无数发明。不管什么帝国,什么宗教,什么星球或人类的任何影响,都不会像发明这些东西来得巨大。”①有的学生听完后,兴奋得鼓起拿来。

有时,为了把课讲得更丰满些,可以适当拓宽知识面。例如在讲莫斯科公国之前,可以把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一简单介绍,这对于加深了解俄国和东欧各国的历史是有帮助的。教材对斯拉夫各族的渊源只字未提,而斯拉夫人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是可与日耳曼各族相匹敌的,因此教材在这方面的讲述不够充分。又如为了讲清某些历史现象的渊源,或者为了教材前后衔接的需要,或者对某些关键性而又不易理解的语句作一些解释,都有必要比原教材讲得更具体、更开阔些。

在加强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历史资料时,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应以教材为依据,不要另生枝节,再增加头绪。这里我想借用学生来信的一句话:“越出书之界限而又完全为书本服务。”

②在加强形象化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凡是重点的地方, 可多下一点功夫,情节可交待得较细一点。决不可喧宾夺主,削弱重点。如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一节,重点应在“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对暴政情况、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等情节,可作适当补充,而“楚汉战争”则不必展开,即使有丰富的典型材料,如“鸿门宴”、“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等生动故事,也应舍得割爱。③选用历史资料

① 见《光明日报》1983 年 7 月 5 日第 2 版。

时,要求真实、准确,有科学根据。即使增加的材料于史有据,在讲述时也不允许任意夸大和缩小。任何虚构、臆想和夸张,或把历史小说引进课堂, 都应坚决避免,否则将会造成恶劣的后果,败坏历史教学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