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用对比的方法

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是历史教学中要求较高而收效显著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它不仅对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增强记忆,而且对培养学生思考和钻研的精神,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例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确是十分繁复多变的,甚至在有关历史的一本著作中也把某种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混淆起来了。赋税制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确有棘手之感,在学生中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很是费力。但若能通过分析、讲解,特别是通过比较,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这里按课本内容讲的西汉、北魏、唐前期、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六种税制)是可以理清头绪,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如何去进行分析比较呢?一是不要笼统地比较,而要从土地税(田租、田赋)、人头税和户税(调)、摇役(即劳役、力役)这三方面去分别加以比较,弄清其演变过程和形式; 二是比较征税办法的不同,如西汉是按土地多少征收土地税,接人口多少征收人口税,另外成年男子还要服谣役;特别要点明北魏是以户为单位征税, 唐朝前期是以丁为单位征税,名称上虽都有“租”、“调”、“庸”的分别, 实际上是按户、按丁来征税;两税制是按财产多少征户税(实际上是资产税), 按土地多少征地税;一条鞭法、地丁银都按土地多少征税,实际上已是单一的土地税了。通过这样分析比较,六种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就易于掌握了。比较时应指出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联系的;三是要比较纳税形式(实物、货币等)的演变过程,并指出这种演变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四是要比较各种赋税制度特别是后三次税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又如通过 19 世纪晚期美、英、法、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比较,以说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强等。这种可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问题是很多的。我还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对比,例如将古代阿拉伯与中国唐、明两朝医药学上的成就进行对比:阿拉伯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于 11 世纪写成《医典》,记录药物 760 多种,唐朝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于公元 652 年写成医学著作《千金方》,记载了 800 多种药物和 5300

多个医方,比《医典》早 4 个世纪。《医典》从 12 世纪到 17 世纪长期被欧

洲医学家奉为权威。在中国,到 16 世纪,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

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记录了 1800 多种药物和 11000 多个医方。这一对比,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在上面论述爱国主义教育部分,这种中外对比的事例举有几十次之多,在教学中都可直接引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简单的对比,也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讲到沙俄通过《爱珲条约》强占我国大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 60 万平方公里土地时,指出相当于约 6 个浙江省的面积。这样一比,当场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表现出痛心疾首的情绪, 有的学生禁不住当场激愤地问:“现在怎样了?”

历史比较只能在性质相同或特征相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进行, 不然的话,就意义不大或失去意义。例如在一本综合题解书中,把巴黎公社和雅各宾专政的措施加以比较,并要求说明它们政权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这样的比较是不恰当的,也是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