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图画、地图要充分利用

图画、地图、图表等直观教材多,是新教材的一大优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优点来提高教学质量。

图画、地图、图表等直观教材跟小字一样,大多是大字内容的补充和说

明,而且也跟小字一样,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我认为,凡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都要讲,如地图《战国形势》、《秦朝疆域》,如图画《北京人》、

《四羊方尊》,如图表《秦中央重要官职及分工》等。对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也要充分利用,它跟小字不同的是,往往花时间不多,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新教材上的图画,一般可以分为想象图和文物图两种。想象图虽然不是历史的真实,却是真实历史的想象,可以利用它来再现历史的真实,如讲商鞅入秦、跟秦孝公促膝长谈以后,秦孝公决定变法。为了统一思想,秦孝公召集大臣,共商变法大计。这里,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图画往下讲:“这就是当时商鞅和大臣舌战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辩论,你看他手里拿着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 他响亮地喊出了‘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的大辩论, 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说:商鞅说得好,就按商鞅说的去办。”有的图画可以起到以图代文的作用,如讲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内容,教材文字不多, 主要通过《从猿到人的演变、进化》图画来表示,像这样的图应指导学生看懂。

文物图本身就是历史,一般最好介绍其内容,如“战国骑兵”,教师可以说明:骑兵头戴武士冠,身穿牛皮做的甲衣,手里拿着匕首,他身跨战马, 正在跟一头张牙舞爪的猛虎搏斗。有的还可以介绍出处,如:“《战国骑兵图》是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银错镜中刺虎图纹饰,这是铜镜花纹的一部分。”

由于教材提供了比较多的图画,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文物图的画面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商朝的青铜冶炼(第一册第 4 课“商朝

经济的繁荣”一目)和青铜艺术(第 6 课“青铜艺术”一目)配备的图画计有《商朝的铜銊和面具》、《司母戊鼎》《四川出土的商朝青铜人头象》、

《商朝的青铜器》、《商朝冶铸青铜器示意图》,以及第 6 课《四羊方尊》、

《商朝的象尊、犀尊》、《兽面纹、蟠龙纹、凤纹》等。教师采用看看、读读、说说的方法一一了解了插图内容之后,可以提问:“综合这几幅图画的内容,能不能归纳出商朝青铜冶炼的几个特点来?”经过相互补充,学生当能答出如下特点:

种类很多:有兵器、炊煮用具、酒器、祭器等;规模很大:司母戊鼎高

1.33 米,长 1.1 米,宽 60 厘米,重 875 公斤,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为冶铸一个司母戊鼎,参加冶炼的奴隶,人数很多,分工很细;工艺很精: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青铜器名闻中外的精品。

数量很多:细心的学生当观察到兵器中有箭镞,也许能分析出箭镞是一种一次使用的武器,箭镞一经射向敌方,是捡不回来的。箭镞用青铜冶铸, 说明青铜器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青铜器的数量很大。

但是新教材地图、图画、表格数量极多,都讲非但没有必要,而且也没有时间,特别是有的文物图解释起来内容很多,如果不是重要的,可以略而不讲。如阿房宫瓦当上的文字是小篆体“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 12 个字,学生不认识小篆,即使看清了,认识了,也仍是不理解它的涵义, 还需要教师解释。像这样的图画,可以不去管它。教材安排此图的目的,我

想不过是为了让学生相信,那时候的确修建了阿房宫而已。总之,图画、地图、图表、还有引言等,跟小字一样,课堂上用与不用,教师可以有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