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主题,抓住根本

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的主题,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则是根本。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就可以战胜困难,赢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对每一个人来说,富有爱国热忱是献身祖国和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说,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爱国。孙中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从爱国主义出发,奋斗终生,成为民族伟人。我国宪法把爱祖国置于国民公德的首位。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生动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从爱国主义入手,逐步地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突出四个方面。 1.以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民族自信心

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振兴中华的重要精神因素。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许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当人类仰视天宇,感到神秘莫测时,我国已跨进天文学的先进行列。在数学领域里,也作过举世公认的贡献。在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方面,我国有其独特的成就。我国古代还留下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政治、科学、史学、地理、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杰出著作,我国的农艺、工艺、建筑、水利工程等等,至今仍令世人惊叹不已。

我国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故乡。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蜿蜓绵亘的万里长城,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

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不胜枚举。我们必须满怀激情,绘声绘色地具体描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曾经对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因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立志发扬光大我们祖先的光辉业绩,创造更高更美的社会主义新文明,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1. 以爱国志士仁人的美德,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中华大地,英杰辈出。或“移星转斗”,探索天象奥秘;或劈山治水, 整顿大地洪荒;或救死扶伤,穷生命之玄机;或见微知著,指宇宙之哲理; 或吊民伐罪,治国安邦;或舍死忘生,传经求法;或除暴安良,揭竿斩木。史册犹在,不知凡几。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要揭橥其业绩,宏扬其美德,并与统治者中那些醉生梦死的腐朽寄生虫相对比;对历史上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要热情歌颂,并以一些民族败类的卖国行径作反衬,使学生明辨忠奸美丑,认识爱国光荣,误国有罪,自觉培养爱国情操,作忠诚的爱国者。

  1. 以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

1840 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自守的清朝大门。100

多年来,资本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一次又一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可以在中国贩卖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攫取特权,强占租界, 宰割土地,勒索巨额赔款,制造血腥惨案。我们要满怀义愤,讲述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反动政府的卖国史,中国人民的血泪抗争史,使学生懂得,优胜劣败,是生存竞争的法则;弱肉强食,是强权世界的逻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落后就要挨打,图强方能御侮,当今世界的竞争已转入以国民素质为中心的人才的竞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志气的中国青年,必须满怀危机感和紧迫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把振兴中华的神圣任务担当起来。

  1.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的历史,激发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爱

近百年来,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掀起求民族解放、求国家富强的斗争, 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五四运动一声怒吼,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党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斗争,失败,再斗争,才逐步找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党的优秀儿女,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烈的篇章。1949 年,新中国诞生, 中华民族才结束被侮辱、被宰割的苦难历史,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新中国建立以后,党领导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然,由于对国情没有做出科学的分析,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缺乏经验和认识,我们也有过徘徊反复和严重失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这一段历史作了科学的总结,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预示着中华民族新的腾飞。我们要向学生很好地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他们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民族独立之可贵。从内心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 自觉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讲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学生对“左”的错误引以为戒。并使学生坚信,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必将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而建设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必将由现在的青少年一代肩负起重任。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肩负这个历史重任,谱写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法,课堂教学为主, 社会实践为辅,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当然, 还要避免片面性,既要宣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也要具有危机感和民族振兴的紧迫感;既要反对崇洋媚外,也要反对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既要培养爱国之情、建国之才,又要培养国际主义的博大胸怀,树立放眼世界的远大理想。

  1. 树立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教学的根本

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题,是正确的。但历史课思想教育的更高层次,则是使学生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若干年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观点的支配下,宣传解释有很大的片面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提倡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所以,强调以下观点是必要的。

第一,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以石器、陶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只能产生蒙昧、野蛮的原始社会。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产生了奴隶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1而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分析李嘉图的经济理论时指出:“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李嘉图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科学上的诚实。”②马克思从来都是以“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来评判历史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一切历史现象——诸如阶级、集团、政党、人物、事件、制度、政策、措施等等时,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来判断是非曲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说:“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③过去流行的观点,总是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说成是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是片面的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抗,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 另一方面是被剥削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没有这二者,生产就不能发展, 历史就不能进步。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最残暴的对抗形式。恩格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 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斋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没有古代奴隶制,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④显然,恩格斯在这里首先肯定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正是这种剥削和压迫所积累起来的文明,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所以,在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凡是对奴隶制的发展有利的一切历史现象都是应当肯定的。至于奴隶的反抗斗争,在奴隶制发展时期,不管规模如何巨大, 斗争如何壮烈,只能起加强奴隶制的作用,它的意义也就在此。只有当奴隶制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障碍时,奴隶的斗争,才迫使奴隶主采用隶农制, 在奴隶制的母体内,产生封建制的萌芽。

在封建社会里,以封建主为首的制度是代表历史进步的。无数次的农民战争,所反对的只是超限度的封建剥削,而不是封建剥削本身。也就是说, 他们已无法活下去,被迫反抗斗争。农民起义的结果,不管成功与失败,一般情况下,是使封建主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限定在大多数农民还能活下去的情况下,使这部榨取农民血汗的机器能继续运转。所以农民起义只是反对坏皇帝而拥护好皇帝,杀贪官而不杀清官,杀为富不仁者而争取为富且仁者。即使农民的领袖作了皇帝,也丝毫不会改变封建剥削制度本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变法”、“革新”起着大致相同的作用,只不

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08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26 页。

③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 48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220 页。

过是在封建框架内推动生产发展。只有当封建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资产阶级才能充当旧制度的埋葬者。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社会。《共产党宣言》在表述这种对抗时说:“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两大互相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占得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 而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先前一切世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宏伟众多。” 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毫不含糊地肯定在资本主义对抗形式中,资产阶级是社会前进的力量。而“无产阶级⋯⋯在这种条件下所争得的每一次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工人们有时也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实成果并不是直接的成功,而是工人们愈加扩大的团结。”只有当“生产力已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在阻碍着生产力发展”的时侯,无产阶级才开始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①

以上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只不过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其他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就不一一介绍了。

历史课中德育的因素还很多。突出主题不是不要副题,抓住根本不等于舍弃枝叶。凡是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都应充分地利用,使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