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重视分析

历史教材的有些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意义(后果),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些历史疑难问题等,往往要通过分析,才能把它讲深讲透,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的分析,前面已有专门论述,这里从略。对重大事件的意义(后果), 课文一般都作了论述,讲课时可联系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作更深入的分析。对课本中个别未写的或写得过于原则的,可作适当补充。例如课文讲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 1861 年改革的消极后果时,都只提“仍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没有下文。教师对此应从政治上、经济上两方面作出具体分析。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封建残余”的理解,并且还为后来俄国 1905 年革命的背景和俄国、日本走上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内容作了铺垫。又如斯巴达克起义对罗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1848 年欧洲革命的意义等,都可联系后面裸文的有关内容,作适当补充和分析。又如对“焚书坑儒”的评论,过去有人认为这是秦始皇为维护郡县制和巩固秦朝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作了肯定性的评价。而课本认为它“箱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作了否定性的评价。对焚书坑儒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先摆出下列事实:焚书坑儒后两年秦始皇死,随即出现赵高专权、指鹿 为马的事,第三年农民大起义爆发,第六年秦朝灭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焚书坑儒虽有坚持郡县制、统一思想、巩固秦朝统治的意图,实际上并未起到这一作用,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残暴措施。其后果是箝制了思想,堵塞了言路,摧残了文化,以致秦始皇一死就出现了赵高专权的局面,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在当时就起了反作用,并为后来的历史作出了一个恶劣的开端。如果再与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作一比较,那么是非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