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象的思维,可以从直观的形象入手

中学的历史教材中,思想史的部分比较难讲。抽象的思维捉不着又摸不到。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放在初中一年级学习,学生接受起来倍感困难。讲台上,教师越讲越糊涂,把学生引入五里雾中的,不也屡见不鲜吗?

思想史之难,难在“抽象”。变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如能从形象入手,学生看得见,感得到,然后再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往往便易于理解了。

从 50 年代开始,我国中学历史教材里,记述了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教师如果辟头就从思想内容入手开讲,也许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不如从形象入手。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墨子和弟子在一起》,(有几年的教材,抽掉了那幅插图,我们可以仿照此图自己画一幅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墨子及其弟子的服装、环境、短衣、草鞋、周围的耕牛,身旁的锄头,来说明他们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然后,教师转入思想内容本身“兼爱”、“非攻”的看书或讲解。通过看图, 从形象到生活,从生活到思想,学生对于这些劳动人民出身,又始终不脱离劳动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相亲相爱,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这一点,便比较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