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杂的头绪,可以从某一个内容突破

同一个历史时期,好几个头绪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讲课最忌双管齐下,多头并进,全面开花,抓不住一个中心。倒不如先从某一个问题突破一环,讲深讲透,然后对其他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个做法,头绪再繁再乱,也可以全盘皆通。毛主席论打仗,说要打歼灭战,不要打击溃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通过一仗一仗歼灭战,最后便能全歼敌人,获得全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有英国、法国联合出兵进攻中国的史实;有英国、法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又有美国、俄国,特别是俄国乘机侵犯中国,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大量领土的侵华史实。这里, 内容繁杂,头绪很多,史实相互关连,又不尽相同。如果把几个头绪按时间先后也就是接课文次序讲下去,学生很容易弄得稀里糊涂,张冠李戴,理不出头绪来。我曾经改变教科书的文字结构,这样来处理这一节教材:首先, 全面讲述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头绪清楚,战争过程的阶段性也很强。只要抓住 1854 年换约不成,1856 年战争爆发,1858 年《天津条约》,1860 年《北京条约》这几个成双年代的重点,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吃力,有关英法联军的侵华史实全部弄清楚之后,再集中讲沙俄的“趁火打劫”,告诉学生,英法换约不成时,俄国在干什么,1858 年天津吃紧时,沙俄如何趁机侵略,1860 年英法兵临北京时,沙俄又如何趁机掠夺⋯⋯

教材经过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反映听得明白,记得牢固,不容易混淆, 而对英法与俄国在掠夺我国领土主权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示愤慨,受到了深

刻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材这样处理,正好跟后来修改过后的教材的写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