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课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课,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课。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也可以说历史课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历史课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1991 年,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了《总体纲要》,要求历史课“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使他们成为 21 世纪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国家教委的通知中所指出的:“这是关系我国世世代代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问题,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紧迫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和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方向教育,让学生热爱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辉灿烂文化的伟大祖国。一百多年来由于中国政权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我国落后了。中国人民具有反对侵略、支持正义、不畏强暴、维护自由的革命传统,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寻求真理、捍卫

中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立起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二是思想观点教育。要教育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点,要能初步站稳脚跟,当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思潮袭来的时候,能够初步分辨、抵御和批判。三是道德品质教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先进人物、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是我们民族的楷模。他们的嘉言懿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是我们进行道德品质修养教育的好教材。我们要从历史中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怎样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呢?

  1. 以知识为基础,寓教于史。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史实来进行,脱离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空洞的说教,因而也就苍白无力了。历史课不同于政治课和语文课,它必须通过丰富具体的史实进行教育,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唯其如此,它才最生动感人,最有说服力。所以,我们用不着采取“穿鞋”、“戴帽”、贴标签的方法,只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就可以了。比如讲埃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人们必须服从法老的统治。有经验的老师讲这个问题时, 用了这样几句话“上埃及与下埃及两个国王都是奴隶主头子,都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和农民。上埃及国王头上戴着白帽子,上面蹲着一头鹰;下埃及国王头上戴着红帽子,上面盘着一条蛇。”通过这样的知识,典型的材料,把奴隶主头子的凶暴本质,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很有感染力。

再比如讲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夏王朝的建立,课本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死伯益,继承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北京 165 中学已故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讲完了这段史实后就提问学生,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立起“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呢?还是倒退呢?是有功呢?还是有过呢?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议论纷纷,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夏启杀死伯益、打败有扈氏,实行世袭制,好像是个人专制,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夏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奴隶制对原始社会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尽管这种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少教师喜欢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古今对比、中外比较。例如讲“郑和下西洋”就与“哥伦布的远航”对比,从船队规模、时间先后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郑和比哥伦布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表明直到明代前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以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有简单化的毛病。哥伦布的远航正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到东方寻金成为远航的直接动机。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批东来,使东方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改变了东西方历史的发展道路。而郑和的远航虽然时间早、规模大,但从背景和影响来看,却远不如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当然,这些问题需待学习世界史后才能联系。我在这里只想说明,采用简单类比的方法容易出毛病,教师要慎

重从事,留有余地,不可绝对化、简单化。

  1. 联系实际。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现实生活,二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历史与现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讲授历史只有联系现实生活,才能把历史讲话,才能使人感到有用,才能发挥它的资治育人的功能,否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 它就成了陈年老帐、故纸堆,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李大钊说“历史是死的, 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这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现实生活服务。例如,讲明末李自成起义,讲他进北京推翻明朝,以及他的领导集团迅速腐化而失败的历史教训,就可以联系1944 年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郭老当时写此文是针对国民党的,用明朝的腐败走向灭亡,影射国民党的黑暗腐朽统治也将走向垮台。所以,此文刚一发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立即组织御用文人写文章反驳。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毛泽东慧眼识珠,立即将此文作为整风学习文件转发全党学习。他是想借鉴李自成骄傲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诫全党力戒骄傲。所以,直到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进北京的前夕,还念念不忘地说:“我们要进京赶考,我们要考试合格,不学李自成。”

1994 年是李自成进北京失败 350 周年,也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

表 50 周年,中国史学会、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不久前开学术座谈会纪念此事,是为了借鉴历史联系现实,防止骄傲、反对腐败,把我国的干部队伍建设好,使政权巩固。这件事非常典型地说明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的。我们应从中受到启发、讲授历史应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但这种联系必须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不能漫无目的,信手拈来,更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还必须坚持以课本、教材、知识为基础,适当联系现实问题。比如讲鸦片战争就可以联系《南京条约》割让香港,100 多年来我们受列强欺凌宰割,贫困落后。建国 40 多年来,我们祖国蒸蒸日上,日渐

强盛,将于 1997 年收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我们要把祖国建设好,没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一切都无从谈起。落后是要挨打的。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到实效。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认识问题,也有思想问题。比如,对香港的发展问题,认为英国 100 多年的殖民统治反倒使香港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提出抗美援朝还不如志愿军不过鸭绿江,不过江也许发展得更快。总之有一种崇尚西方的思想,认为西方民主、自由,经济文化发展等等。还有一类追求个人的自我发展,搞自我设计,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认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是傻子,认为大学生张华因救一个农民而牺牲是不值得的。更有甚者就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有人落水呼救,先得讲好价钱才能救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商品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出现的,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认为不能视而不见,畏难而返,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帮助青年解决这些思想认识问题,负起历史教师的历史责任。

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教材,通过史实说明西方民主的发展进程和局限性, 可以结合史实分析香港、台湾发展的条件和特殊性,通过史实向学生说明个人发展与集体、国家发展的关系,个人作用与群众创造历史的关系⋯⋯等等。

这种说明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一分为二,要使人信服,不可假大空。当然, 我们不可以“包打天下”,要与政治、语文、社会等学科结合起来一起进行。也不可就事论事,学生有一个什么具体问题,就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而是要抓根本,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认识历史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

  1. 言传身教。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一是言行一致,教师讲的也应当是自己做到的或努力追求的。二是为人师表,起示范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习的楷模。没有这两条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有实效。像特级历史教师时宗本、陈毓秀,他们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尚的师德,是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他们讲的《文艺复兴》《土尔扈特的回归》等课给人以美的感受,发人深思,催人奋进。我个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我饱含激情地讲授“三·一八”、“一二·九”等运动和红军长征,往往使学生动情甚至泪下。有些历史教师听我讲授这些课题后,往往请我到他们所在的学校, 为全体学生讲课,也收到好的效果。但我们有些教师,平时松松垮垮,放荡不羁,上课时讲授井冈山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联系现在学生的怕艰苦、图享乐,教师讲得不严肃,学生听了一笑了之,根本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教师讲授,效果大不一样。我们育人要先律己,要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可以说在学生面前无小事,不能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