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改进历史教学方法的体会

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本课的教学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1. 分清主次,做到精讲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要十分重视教师的讲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材上的史实和结论都是由教师讲,而是要做到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教材的关联点。所谓重点,是指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或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内容。所谓难点,是指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所谓关联点,是指对教材前后联系有重大影响的内容

(如讲 184 年黄巾大起义前东汉人民此伏彼起的反抗斗争,说明它是黄巾大起义的前奏)。对教材的难点,力求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为学生理解教材创造条件。如讲清东汉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黑暗统治,以突出东汉政治的特点,说明黄巾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是教学的重点,不妨浓墨重染,生动描绘,并适当补充黄巾军英勇斗争的史实情节,以加深学生印象。至于外戚、宦官交替掌权部分,虽不是重点而是难点,也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以说明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各地起义军的坚持斗争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可从略讲述。

要做到精讲,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这是精讲的前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找出教材的前后联系和重点,只有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材的难点,从而对讲述的详略作出准确的判断。

  1. 紧扣教材,指导自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基本工具。教师的讲述不能脱离

教材。讲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结论,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避免照本宣科,注意补充一些生动具体的材料,以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如补充了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的内容,以说明张角是如何利用宗教组织为工具宣传群众的,也用以说明为什么几十万人民群众拥护张角,聚集在他的旗帜下。补充张角派马元义到洛阳联络宦官中的信徒,以求里应外合,夺取京师的史实,是为大起义的失败埋下伏笔。我注意掌握这样一个分寸:补充材料应当是紧扣教材,说明教材。凡与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无关的内容,即使再生动,也要舍得割爱。如在讲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时, 我只略讲了外戚梁冀、宦官候览的专断朝政,骄奢横暴,而对两次“党锢之祸”的有关史实也就没有更多涉及。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说每课教材让学生都要全读,但重点内容却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细读,如本课中“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一目,是由教师先提示阅读重点,再由学生自己读书,旁写提纲,眉批要点,最后由教师讲述。至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一目是由教师讲,各地起义军的继续斗争这部分则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即使在教师讲述过程中,也尽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史实和结论。一是教师讲读教材,学生边听、边看书、边思考;一是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回答教师提的问题。

  1. 多种教法,相得益彰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从历史课的课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材内容基础上的。历史教学中,无论是综合课、讲授新知识课还是复习课,一般说来都不应当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到底,而应是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讲述法而言,它虽然是一种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各种教学类型的课都离不开它, 但它毕竟不是唯一的方法。从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看,有的内容宜教师讲, 如黄巾起义的背景、黄巾军奋战的经过、战争的场面,以及张角、张梁、张宝等重要人物的活动;有的内容宜让学生读书,如各地起义军的斗争;有的内容既要学生读书,又要学生展开必要的议论,还要教师进行小结,如分析黄巾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按照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优学习方法,一般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等环节。以课前自学而言,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新课的重点难点,以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及时消化新知识。但从当前中学生的负担出发,历史课的预习、复习甚至独立作业,常常都只能纳入课内。如果课堂上学生完全听教师讲,就失去其它学习环节,要消化吸收知识是困难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人们长时间地单一从事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大脑疲倦,若能转换学习方式,可提高学习效率。事实上,一堂好的历史课常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

  1. 鼓励质疑,激发创造

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改变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前提。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偏重于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掌握史实,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呆读死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训练。改变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最根本的是要把历史教学以要求学生记忆史实为主

转变为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综合性),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为主,把历史课堂变成“积极思维的王国”。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提出阅读教材和听课

后不懂的、难于理解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阅读“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后纷纷提出:什么是太平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信仰太平道?参加太平道的是不是都是贫苦农民?东汉政权既然已经腐朽不堪,为什么还能把黄巾起义镇压下去?书上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但找不出具体内容,不知该怎样理解?在讲完全课后有学生又问:是不是每次农民起义最后都一定要失败?学贵知疑。从学生的提问中, 使我看到他们智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增强,也进一步增强了我教学的针对怀。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那么多人信奉太平道, 为什么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我结合教材有关部分的讲述给学生作了回答。有的问题,如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则让学生讨论;还有的问题, 如是否每次农民起义最后都要失败,则留在以后说明。

在这课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黄巾大起义的特点是什么,更要求理解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史实促成对起义特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将黄巾大起义与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作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说明黄巾大起义具有与过去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不同之处,特别是与秦末 900 戍卒因遇雨不能按期赶到渔阳而临时仓促起义相比,黄巾大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特点也就更加突出。为了深化教材,我还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次起义称为大起义,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指出:虽然东汉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腐朽不堪,但在面临农民革命要推翻它的反动统治时,东汉统治阶级内部暂时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农民革命运动。张角一开始就想攻占封建统治的中心京师洛阳,并为此派人去联络信奉太平道的宦官,这在战略上、策略上都是错误的。这也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弱点。

  1. 生动讲述,以情感人

人类历史有其生动具休的内容。要做到生动讲述历史,除了要紧扣教材, 恰当地补充典型生动的史实(如讲黄巾军的斗争时,补充了张梁、张宝率领黄巾军英勇斗争的悲壮史实)外,还要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叙述历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写教案时,不仅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 而且对教案的条理性和语言文字也作一番推敲,尽量做到说话符合语法规则,讲课富于逻辑性。如果课前对讲课的语言表达没有一番考虑,课堂上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必然讲得平淡、枯燥、拖泥带水,不能引人入胜。

富于感情的表达,才能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我对外戚、宦官掠夺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黄巾军英勇斗争的史实作了热情的歌颂,对刽子手皇甫嵩血淋淋地镇压黄巾军的罪行给予愤怒的谴责,这就增强了教育的效果。

八、把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学科学研究相结合

30 多年来,我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历史教研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得力于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注意把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科研相结合。丰富的历史教学

实践为我从事的历史教学科研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强烈的研究意识和在研究中形成的历史教学的理论思想,又促进了历史教学质量和历史教研工作水平的提高。回顾我走过的这条道路,深感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将历史教学与历史教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教师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