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连珠炮的发

射,总嫌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 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吗?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都应该让学生听清楚,接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人疲于理解,要么使图象重迭,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教学的效果受到损失。

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 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轻轻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 45 分钟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催人欲眠,容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 富有节奏感。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声:讲坏人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吐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 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必然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引用的古文,世界史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一样的会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或实习老师初上讲台,往往给人以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非但听起来味同嚼蜡, 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学生听讲时,替老师担忧, 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怎么办?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