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帝王将相的脸谱勾画出来

帝王将相从他们所处的地位、所站的立场来说,不是代表奴隶主,就是代表封建主。他们在统治人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剥削了人民,压迫了人民。在这一点上,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他们的脸谱决不是一个模样的。明主还是昏君,清官还是贪官,当他们在学生面前亮相的时候,他们的脸谱、唱腔和身段,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让历史上有影响的帝王将相的面貌更加清晰一些,课堂上适当描绘他们的动作语言、声音笑貌、或者典型事例就很有必要。

我们可以补充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青年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也要介绍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铁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我们还可以描述隋炀帝在农民起义风暴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吓得胆战心惊,要几个妇女摇晃着才能入睡的狼狈相,当我们介绍他对着镜子顾影自怜,摸着脑袋哀叹“大好头颅,谁当砍之”的时候,隋炀帝那穷途末路的形象岂不可以更加清晰了吗?我们讲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又推行了一系列统一国家的措施以后,结合课本插图,我曾经这样描绘秦始皇的风貌:“你看他头戴冕旒,脚登赤舄,身佩宝剑,金绣的龙袍衬得他更加威风凛凛,气宇非凡。这幅画画出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好一派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概!”这样描写,也许能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有功于历史这方面的感受吧!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一些帝王将相的脸谱在长期流传中被歪曲了。例如曹操,在过去的舞台上,特别在《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中,被渲染成为一个诡计多端、杀人不眨眼的枭雄,一个白鼻子奸细,这是

不公正的,这是站在汉朝刘家皇帝立场上的有意歪曲,教师必须在讲课中按照课本的观点,正确勾画出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脸谱。同时, 有必要对已经看过小说的学生纠偏匡正,对还没有看过小说的学生注射预防针:“千万不要把小说内容当作历史科学。要分清楚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文学作品可以是历史的再创造,允许作者加工、虚构,凭现实的需要,作者的爱好,着意梳装打扮;而历史科学却要求绝对忠实于史实,公正地进行分析评论。”

如何为帝王将相勾画脸谱,实质上是一个如何评价斋王将相的问题。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是古代史教学中一个难点。在这里,我们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还要掌握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我们肯定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帝王将相,就其阶级属性来讲,都是奴隶主或者封建地主阶级。对他们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根据他们在当时所处的阶级斗争形势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统治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否有益于人民,不能因为他们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而采取一概否定的轻率态度。其次,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好全好,一坏全坏。只承认共性,不承认个性,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人物,同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剥削阶级的统治人物总是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要维持统治,另一方面他要享乐,这两方面都会在每一个剥削阶级统治者身上有所反映。同时,每一个剥削阶级统治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侧重。秦二世是追求享乐的皇帝的典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之后,丞相李斯要求他停建阿房宫,以缓和人民的愤怒,挽救垂危的统治。秦二世却回答他:贵为天子就是要尽情享乐(“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你敢于制止我,减少我的享乐,这是不忠, 我就赐你以死罪,把李斯杀了,各种徭役和苛政没有稍减,于是农民起义一发不可收拾,秦二世本人死于非命,秦朝因此灭亡。唐太宗是另外一种典型。唐太宗在经过农民战争之后,吸收隋亡教训,把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有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认识。为了维持统治,也愿意听听逆耳之言,也着手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遂不失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时期斋王将相的经历、遭遇各异,他们在两者之间一定会有所侧重。大凡农民战争以后新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创业之主往往以维持统治为念,追求长治久安,政治比较清明。而以享乐为重,置社稷安危于不顾的统治者则往往成了末代皇帝、亡国之君。其实,就是同一个皇帝,如唐玄宗,在他统治的前后期也会有迥然不同的变化,以至影响到国运兴衰的变迁。总之,对于帝王将相,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地、全面地进行评价。

评价帝王将相,我们还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拿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岳飞打杨么,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斋王将相,发兵镇压敢于造反的农民是并不奇怪的,是合乎阶级本性的,不镇压才是奇怪的、反常的。岳飞抗金有突出的表现,抗金是岳飞一生事迹的主要方面,应予肯定。至于镇压杨么,既不必避讳,也不应因为有此罪过而不敢肯定他的主要方面,我们不能过份苛求于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