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历史知识的主要依据。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的体会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

能带着问题在读书中紧张地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于启发性,要能揭示教材的逻辑联系,启发学生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目时,我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时思考,这几个问题是: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当时代表什么阶级利益?为什么孔子思想后来又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应当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这些问题,有的经过读书能从教科书里找到现成答案,有的经过读书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才能作出回答。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其次,要让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的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编写内容提纲,写出内容要点,或拟出某一段历史的基本线索,或编制图表(如在自学《秦汉时期的文化》一节的基础上,归类编制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简表),或写出某一历史插图的说明,或解释某一历史名词,回答某一问题。这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边读书,边动手, 并用简明正确的文字把有关的内容表述出来,达到手脑并用的目的。这样做, 可以使学生通过思考、推理,独立地去探求问题的答案,独立地去发现真理。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进而整理得出的结论,不仅可以留下最清晰、最牢固的记忆,还可以改变历史教学中教师讲课、抄黑板、灌结论,学生听课、记笔记、背结论的状况,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最后,还要让学生动脑与动口相结合。这就要在学生读书、做笔记的基础上,或让学生用自己经过消化、理解的语言准确地回答问题,或让学生开

展必要的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或让学生从具体的史实中得出某一结论, 或让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出某一结论的具体史实。这种具体现象抽象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思维活动,常常在课堂讨论中互相渗透。

  1. 恰当地运用历史文献,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文献资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史实的真实形象,增强叙述的具体性和论断的说服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这种分析、鉴别能力的初步培养,对于学生将来独立地获取新的历史知识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这样,我在教学中除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经引用的文献资料外,还适当地补充了一些文献资料。如讲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参加劳动时,我引用了一个地主阶级文人的记载:“女官皆大脚‘蛮婆’⋯⋯赤足泥腿,满街挑抬物件,汗湿衣衫,而不知惜,亦不知其丑。”然后让学生分析:“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从反面使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说明地主阶级鄙视劳动, 鄙视妇女;但从反面使我们看到了太平天国妇女积极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说明当时妇女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

  1.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开展必要的历史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培养其自学能力,这种广泛的知识和自学能力的获得,往往又为学好课内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我配合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给学生推荐《我国的四大发明》、《古代科学家的故事》、《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常识》等通俗历史读物, 使学生逐渐涉猎浩如瀚海的丰富历史知识宝库。我还利用黑板报、墙报举办

《历史园地》,指导学生自编历史小报,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配合重大节日、纪念日,配合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达到普及历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我还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课外读物基础上举行历史故事会, 这些都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涉猎历史知识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