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 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清初的一次战争——雅克萨之战。现在复习 一下,雅克萨之战发生在哪两年?是什么性质的战争?

**生:**发生在 1685、1686 年。战争的性质,对于清政府来说是自卫反击战,对于沙俄夹说是侵略战争。

**师:**雅克萨之战以后,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关于《尼布楚条约》 谁能解释一下?

生:《尼布楚条约》是 1689 年,沙俄和清政府在尼布楚签订的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规定两河一岭(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以东以南属中国,以西以北属沙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整个黑龙江流域、包括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师:**很好。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意义都作了清楚的说明。同学们,1685 年、1686 年,康熙帝两次派兵打败了沙俄侵略军,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胜利。1689 年,在平等基础上跟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遏止了沙俄在我国东北继续南下扩张的势头。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的是,一年以后, 腾出手来的康熙帝掉转马头,挥师向西,为遏止蒙古族的一股分裂势力,又开始了新的战斗。康熙大帝在保卫祖国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业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板书]

第三节 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一、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

  1. 噶尔丹的分裂活动

**师:**自从秦始皇灭六国,开创了统一国家新局面以来,几千年中,统一国家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看,秦是统一国家,汉是统一国家,后来呢——

**生:**隋、唐、宋、元、明,都是。

**师:**到了清朝前期,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不过嘛,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曾进行了重大的斗争。这一节课分两课时讲。今天首先要学习的是在西北和北部地区反对准噶尔一支分裂势力的斗争。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非但建立过地区性政权,而且建立过全国范围的统治,哪个少数民族是蒙古贵族建立的?

**生:**元朝。

**师:**元亡以后,到了明朝,蒙古分裂成哪两个部分? **生:**瓦剌和鞑靼。

**师:**那么,明末清初时,蒙古族又处于怎样的情况呢?请打开课本,看第一段,分成几大部分了?

**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分。[板书]

漠南蒙古

蒙古族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

**师:**这三部分,漠南蒙古在清军入关以前便已经归顺了清朝,其他两部后来也臣服了清朝。它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地图。

挂图:《康熙帝和噶尔丹斗争形势图》(自制)

图 1

**师:**漠南蒙古分布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清朝时候,就叫做内蒙古; 漠北蒙古分布在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也叫做外蒙古;漠西蒙古分布在伊犁河流域,在天山以北,它是瓦剌的后代。今天我们主要要讲的是漠西蒙古。漠西蒙古又分四部。其中一个部叫准噶尔。

[板书]

漠南蒙古

蒙古族漠北蒙古

漠西蒙古{准噶尔

**师:**清朝初年,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逐渐强大起来,到噶尔丹称汗统治的时候最为强大。噶尔丹是谁?他原是准噶尔的贵族,早年在西藏当喇嘛,后来听说他的父亲——准噶尔可汗——死了,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动乱不安,于是他赶紧从西藏赶了回去,参加进了这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经过几番较量,他如愿以偿,把准噶尔的汗位夺到了自己手里。噶尔丹是雄心勃勃的,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夺得统治权以后,又用几年功夫,东征西讨(指图),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各部,占有了天山北路,占据了青海,并且控制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回部)。到 1678 年,噶尔丹统治下的准噶尔部已经成为西北草原上一支强大势力。这时候,雄心勃勃的噶尔丹又把眼睛盯住北边的漠北蒙古,甚至还有漠南蒙古,他开始在编织起一个称霸整个北部中国的美梦了。

当噶尔丹的势力正在不断扩张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的侵略矛头已经伸进到了我国漠北蒙古了。是谁?

**生:**沙皇俄国。

**师:**为什么是沙皇俄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明末清初的时候,沙俄的势力正在往东往南推进,他们侵入了我国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我想,入侵漠北蒙古的一定也是他。

**师:**这个推理很有道理。正是沙皇俄国的侵略矛头伸进了我国漠北蒙占。[指图]请看,已经伸进到了贝加尔湖一带。漠北蒙古的人民不能忍受侵略,奋起反抗,在这里(指箭头的地方)展开了武装的反侵略斗争。眼睛正盯着漠北蒙古的噶尔丹认为这是征服漠北蒙古的最好时机。于是,侵略成性的沙俄和野心勃勃的噶尔丹一拍即合, 他们暗中勾通,配合默契,噶尔丹趁着漠北人民正在忙于反击沙俄, 他出兵 3 万,大举东进,从背后袭击正在进行抗俄斗争的漠北人民。漠北人民腹背受敌、抵挡不住,几十万人丢了庐帐,舍了牛羊,纷

纷南逃,一直逃到了——一(指图)

**生:**漠南蒙古。

**师:**对,逃到了内蒙古的境内,内蒙古此时已经归顺了清朝,也就是逃 到了清政府统治的境内。他们紧急请求清政府给以援助。康熙帝迅速作出反应,他接纳了灾难中的漠北蒙古人民,并且责令噶尔丹撤军,交出漠北地区。噶尔丹非但不听,还向康熙帝口吐狂言,他向康熙帝说了一句话,什么话,请看课本。

生:“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师:**谁能解释,是什么意思?

**生:**你康熙皇帝统治南方,我统治北方。**师:**对。能进一步分析下去吗?

**生:**他想割据北方,分裂中国。

**师:**对。“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明目张胆地表明了要跟清政府分庭抗礼,雄踞北方;“圣上君北方,我长南方”,把一个分裂主义的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致。1690 年,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悍然深入内蒙古,一直追到乌兰布通,(指图)。乌兰布通离开北京只有 700 里地了。当蒙古地区形势发生了如此急剧的变化,清政府面对咄咄逼人的噶尔丹的气势,再不能无所动作了。而事实上,康熙帝是早已有所戒备的。同学们,刚才我们说,

《尼布楚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生:**1689 年。

**师:**康熙帝为什么要在 1689 年的时候,不惜作出让步,跟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呢?

**生:**康熙帝已经注意到了噶尔丹的野心。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 段边界,就遏止了沙俄继续南下的扩张。⋯⋯

**师:**从东北地区腾出了手来的康熙帝,1690 年(第二年)便可以全力来对付来自噶尔丹的挑衅了。这时候,清政府和噶尔丹之间的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板书]

  1.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

乌兰布通战役(1690 年)

**师:**1690 年,康熙帝下诏亲征。一场大战在乌兰布通打响。这一仗, 康熙帝非但下令出兵,而且还亲自出征。

**师:**噶尔丹的阵地很有蒙古的特色:噶尔丹依山列阵,在山下布下了一个“驼城阵”;把上万头骆驼跪卧在地上,背上驼着木箱,木箱上蒙上沾过水的湿毛毡,上万头骆驼排列成半圆形的城堡,成了一座“驼城”。噶尔丹的骑兵伏在驼城后面,从缝隙中发枪射箭。清军在隔河列阵,60 里地设下 40 多个营帐。这一仗打得真叫激烈。清军用大炮轰击,从下午直打到傍晚,最后,清军争先陷阵,面对面展开了肉搏战,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兵败营溃,他本人好不容易狼狈逃脱。军队遭到惨重失败。乌兰布通战役,康熙帝打败了噶尔丹,打掉了他的锐气。可是,几年之后,他重又积聚力量,恢复了元气,又发动过第二次、第三次攻势,康熙帝因此又第二次、第三次亲征,直打得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他曾想逃到北边去,

投奔俄罗斯,可,俄罗斯刚跟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拒不接受,他想回到老家,可老家准噶尔在他侄子的统治下归顺了清,造了他的反了,至于老家的人民以及周围受奴役的各族人民都早已起来反抗他的统治。噶尔丹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中死去。

噶尔丹的民族分裂阴谋彻底宣告失败。

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噶尔丹开始势力很大, 气势汹汹,为什么最后落到了众叛亲离走投无路而死去的下场呢?

**生:**他搞分裂割据,不得人心。**生:**连他的老家的人民也反对他。**师:**还有呢?他勾结什么人?

**生:**勾结外国侵略者,勾结沙俄。**生:**他侵略清朝。

**师:**在这里用“侵略”两个字不大恰当。国内的战争不能说是侵略,他是要脱离清政府搞分裂。还有吗?譬如,从战争来说呢?

**生:**清朝很强大,军队很有战斗力,打败了噶尔丹。**生:**康熙皇帝亲征,也是使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吧?

**生:**康熙皇帝很有办法。他先一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遏止了沙俄 在东北的侵略势头。他不用两面对付,他是全力以付的,所以在战争中打败了噶尔丹。

**师:**大家说得很好。归纳一下大家的发言:一个是他搞分裂割据,不得人心;一个是他勾结俄罗斯,他和俄罗斯配合起来屠杀漠北蒙古人民,违反人民意愿,人民反对他。从清朝方面来说,清政府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康熙帝三次亲征,大获全胜,彻底打败了噶尔丹,使噶尔丹落到了众叛亲离走投无路而死去的下场。清政府打败了噶尔丹以后,漠北蒙古各部重新返回旧地。清政府在那里加强了统治, 设了乌里雅苏台(指图)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后来,天山南北路也归顺了清政府。

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个部。漠西蒙古不是只有一个部,共有——

**生:**四个部。

**师:**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的一部,土尔扈特。[板书]

漠南蒙古

蒙古族漠北蒙古

准噶尔

漠西蒙古

 土尔扈特

**师:**土尔扈特是明朝瓦剌的后代。他们原来分布在准噶尔北边,叫科布 多的地方。当准噶尔逐渐强大,大肆向周边扩张的时候,他们是不是还在那里呢?不是了。他们迁到了老远老远的伏尔加河流域。他

们为什么要迁走?他们回来了没有?他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又是怎样回来的?

[板书]

二、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1. 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流域

  2. 涯巴锡领导起义,万里归来(1771 年)

**师:**当准噶尔强大起来的时候,近邻土尔扈特受到了排挤。明朝崇祯元 年,土尔扈特全部族向西迁移,迁到了什么地方?(指图)

挂图:《土尔扈特万里归国图》[自制]

图 2

**师:**他们一直往西,来到了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安顿下来,重 新开始他们的放牧生活。

[放幻灯]《土尔扈特部落》(见下页)

这就是他们在伏尔加河游牧时的生活情景。你看:天苍苍,野茫茫, 草原上搭了很多毡庐。有人骑在马上奔驰,骆驼伏在地上休息。同学们,伏尔加河现在哪国境内?

图 3 土尔扈特部落

**生:**苏联境内。

**师:**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还只是一片人烟稀少、但水草很丰美的草原。后来俄罗斯向东扩张势力,也来到了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沙俄强迫土尔扈特服从他们的统治,向他们征收苛重的赋税,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不许他们信仰佛教,不许这,不许那,可是土尔扈特虽然远离祖国万里之外,他们的心始终和祖国人民在一起,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保持着跟清中央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向清政府纳贡,清政府也派大臣带了礼物,带了皇帝的圣谕,不远万里去探望他们,表示对寄居异乡的亲人的慰问。他们还多次参加蒙古族的各种会议,到西藏去熬茶进香,他们的子女跟蒙古族其他各部的子女互通婚姻⋯⋯他们虽然远离祖国,始终心向祖国,始终没有丢掉自己是中国人的这个信念。

100 多年过去了,后来年轻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的首领。

[放幻灯]《渥巴锡头像》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渥巴锡。他即位的时候才 17 岁。

**师:**这时候,俄国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她对内实行高压政策,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对土尔扈特的奴役也越来越苛刻了。他们在土尔扈特部的四周修筑堡垒,驻扎军队,包围土尔扈特部;沙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后,更不断强迫他们当兵。土尔扈特人民已经在战争中损失了 7、8 万人的生命,叶卡特琳娜二世又向他们颁布了新的命令:凡是 16 岁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全部都要送到战场。这是什么命令!?——

图 4 渥巴锡头像

**生:**这个命令就是要灭掉整个土尔扈特部!

**师:**这是全部族的灾难!土尔扈特面临着灭族之灾!!土尔扈特部人人 忧惧,全部族沉浸在悲痛绝望之中。年轻有为的渥巴锡汗更加忧心如焚,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他决定发动起义,回归祖国。

经过几次秘密会议,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之后,1771 年 1 月 5 日,土尔扈特部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爆发了!土尔扈特人民拿起大刀,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歼灭了包围他们的沙俄军队,烧毁了自己的宫殿和村庄,草原上升起了巨大的烟柱。接着,一场震动世界的土尔扈特万里归来的壮举开始了——那是一幅多么激动人心的图画啊!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的彩条旗,17 万部众分成三路离开了他们已经居住了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下游,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整个队伍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我们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去。”

这一支东进的队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前进着:(指图讲)10 多天的时间,便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了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沙俄派哥萨克骑兵迫击,担任后卫的 9000 名土尔扈特勇士,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跟追兵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前进中,他们的困难越来越多。后面有哥萨克的追兵紧迫不休,还有 6 月初炎热的骄阳,长期行军和战斗的疲劳,饥饿和疾病的煎熬,以及更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有亲人在行军和战斗中伤亡的那种痛失亲人的悲哀⋯⋯6 月底、7 月初,历时半年,行程万里, 历尽千难万险的土尔扈特人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为了摆脱奴役,回归祖国,他们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啊!他们带出来的牛羊牲口全部丧失,他们的亲人死亡过半,也就是说,17 万人中,8、9 万人为了实现回返祖国的愿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活着的一半,虽然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园。由于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回到祖国时,一个个蓬头垢面,形容憔悴,衣不蔽体,甚至,脚上连一双鞋都没有⋯⋯

乾隆帝听到土尔扈特万里归来的消息,马上派清军前去迎接,派大臣安置好放牧的地方,发放了从新疆、陕西、甘肃、宁夏、蒙古等地送来的大批赈济物资。

[放幻灯]《赈济土尔扈特的物资》(见下页)

图 5 赈济土尔扈特的物资

**生:**有牛羊 20 万头,茶叶 2 万余封,羊裘 5 万多件,棉布 6 万多匹,

棉花 5.9 万斤,毡庐 400 多具,还有小麦 4 万多石。

**师:**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啊!它给土尔扈特人民解决了困难, 度过了难关,重建了家园,土尔扈特的父老乡亲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了。

乾隆帝还把渥巴锡和其他首领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亲自接见了他们,安排了游园、宴会,亲切慰问。这时候,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刚刚盖好,乾隆帝亲自写了两块石碑碑文,记载了土尔扈特万里归来的经过。石碑就放在普陀宗乘之庙里,直到现在,仍保存完好

[放幻灯]《乾隆帝和土尔扈特部首领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里》、《普陀宗乘之庙内的碑亭》、《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

图 6 乾隆帝和土尔扈特部首领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里

同学们以后如果有机会去承德旅游,我建议,一定去普陀宗乘之庙,看看那两块石碑,那是历史的见证!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是一曲民族团结的凯歌,是一首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同学们,学了这土尔扈特万里归来的历史,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土尔扈特身在异乡,不忘祖国,使人钦佩。

**生:**土尔扈特反抗沙俄侵略,热爱祖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生:**为了不受压迫侵略,为了回返祖国,在万里归来的路上经受了那么 多的损失,作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真是了不起。

**师:**同字们说得都很好。土尔扈特的首领渥巴锡和人民心向祖国、万里归国,这种强烈的祖国意识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永远值得我们缅怀的。

但是同学们,在爱国还是叛国,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面前,从来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当土尔扈特首领及其部众为反抗压迫,返回祖国而遭受极大牺牲的时候,有人却在发动叛乱,虐待人民,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统治。

板书:

三、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师:**清朝前期,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仅有蒙古族,人数比较多的还有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分布在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旧称回教,清朝就把天山南路称为回部。[指图:《康熙和噶尔丹斗争形势图》]

乾隆帝在位期间,回部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哥儿俩发动了叛乱,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乾隆帝得到消息后,马上发兵镇压。起初清军不利,但大、小和卓虐待人民,剥削压迫太盛,许多地方的酋长和人民恨透了大、小和卓,所以积极支持清军的平叛战争:清军来了, 他们开城门迎接;叛军来了,他们紧闭城门,拒不接纳。

最后,清军在回部人民的支持下,把大、小和卓打得东窜西逃,结果大、小和卓被当地酋长杀死,人头送到了清军营帐,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失败告终。清政府重新统一了天山南北路。后来,清政府怎样加强了天山南北路的统治?请读课文。

生:“后来,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清朝还在新疆各 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师:**天山南北两路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新疆”这个称号。新课就到这里。

今天这一课,我们学习了三个问题:第一,反对推噶尔贵族分裂势力的斗争;第二,土尔扈特万里归国;第三: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初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大搞分裂割据,勾结沙俄,他曾经嚣张一时,貌似强大,结果却落得个众叛亲离,走投无路而死去的下场;后来有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虐待人民,被人民捕杀,以惨败告终;而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民族英雄渥巴锡和他的部众虽然远离祖国一个半世纪,相隔万里之外,但始终心向祖国,为了反抗压迫,重返祖国,宁愿蒙受重大损失,流血牺牲,终于万里归来!土尔扈特的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布置作业]

  1. 根据下面一组年代,制作大事年表:

1685 1686 1689 1690 1771

  1. 用噶尔丹本人一句话,勾划出他分裂主义的嘴脸。

赠书: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件礼物。我这里有一本书《龙的传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里面是历史上的一百个故事。我为什么要送给大家这本书?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土尔扈特万里归国的故事,是我写的。这个故事也许能帮助大家了解得比较清楚一点。书

——就请课代表保存,请大家传阅,怎么样?(鼓掌)下课。

树立历史教学的整体观龚奇柱

龚奇柱 1938 年 10 月生,四川泸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 年考入四川泸县初级师范学校;1955 年初师毕业后免试保迭升入泸州师范学校; 1958 年中师毕业后免试保送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深造,1962 年以全优成绩在该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南开中学任历史教师、历史教研组长、班主任、班主任年级组长共 22 年。1984 年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从事历史教研工作。现任该所中学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历史教研会理事长、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主编、国家教委“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198s 年评为中学历史特级教师,1990 年获“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 年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国家专家特殊津贴。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教研工作中,编著、主编的专著、教材、教学参考书 30 多本,在《课程·教材·教法》、《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等 10 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调查报告 80 余篇,

成果多次在全国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交流,有 7 项成果分别获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和省、市人民政府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