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情之所钟,无怨无悔

10 年动乱以后的 80 年代,我好像穿上了红舞鞋,不停地在历史教学这个舞台上跳啊,跳啊,我再也收不住脚了:备课,上课,录像,报告,会议, 研讨,写稿⋯⋯我在劳累中奔忙着,在奋斗中追求着,不分昼夜,不问甘苦, 不辞疲劳⋯⋯情之所钟,我无怨无悔!在那“文化工作危险论”甚嚣尘上, 教师工作无人羡慕的岁月里,我一往情深,乐此不疲。

这时候,各种各样的表扬、荣誉、社会职务相继加在我身上,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奖状和聘书,满满地装了一大背包。不过我还是我,我只顾穿着那双红舞鞋跳啊、跳啊!不为荣誉,不求名利,不计报酬⋯⋯

1988 年,我退休了。快节奏、高频率的舞曲戛然而止!我脱下红舞鞋, 从高空紧张中解脱了出来,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画上了句号。

但是我退而未休。1988 年,正逢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或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教材)。我有幸参加了新教材的书稿讨论和审阅工作,参加了试教、录像、培训教师以及编写教师教学用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鉴于新教材跟过去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动,包括有经验的老师们在内,教法上一时感到惶惑,我又发表了几课教案和实录,发表了《更新观念,探索新教法》的文章,提供了自己粗浅的体会。

以后,我不时地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我和历史教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也许,将至死方休?

我和我的同辈已经在历史教学的跑道上跑完了我们的一棒,接力棒现在正握在年轻一代的手里。环顾四周,我看到了我的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学生们,北京三中高级教师朱尔澄是其中的佼佼者;我看到了几十年中先后在 28 中实习过的北京师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老师们,由于他们的努力,大多都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成了北京市一支中坚力量;我看到了系统听过我的课的老师们,看到了在一起研讨过,相互听过课的老师们,我也通过通信看到了遍布全国许多地方的老师们,他们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奋力拼搏,推陈出新,教改成果,捷报频传。在中国历史教学的百花园里,群芳争妍,春意正浓,风景这边独好。写到这里,我的高兴是由衷的。

回顾我走过的路,本文只是勾画了一个大概。下面的几篇将对某些部分补充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发表过的,作了一些修改,有的是现在写的,把它们公之于众,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二 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教师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依据。这道理,似乎是中学历史教师人所共知,勿庸赘言。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把依据教材和照本宣科混为一谈;有的教师以为自己应“高”于教材,而甩开教材,补充过多不必要的课外材料,另讲一套,不以教材为依据;有的教师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熟悉的、爱好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多讲,反之就少讲或者不讲,同样不以教材为依据;还有的教师课前不作准备,课上离不开教

科书,读一遍,再读一遍,混过 45 分钟便罢,不是依据,而是依赖了。凡此种种,说明了依据教材进行教学仍然没有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或正确理解, 它仍然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认真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