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斗争中的伟大创造力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才能。如果把中国革命和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加以比较,就会显示出中国革命在许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创造。

  1. 关于革命道路问题

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都走的是暴力革命的道路,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但在如何进行武装斗争问题上,三者有所不同。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都是通过城市起义而夺取政权的。共产国际指示的执行者王明等人在中国革命中也试图采取这种形式,长期坚持城市中心论,但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同,这条道路行不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终于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胜利的。这条革命道路,在中国或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是一个崭新的、独特的创造。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

  1. 关于军事斗争问题

中国革命的特点是面对国际国内的强大敌人,从处于中世纪状态的农村开始,逐步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才取得革命胜利的。在这种特殊困难的前提下,如果在军事上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中国革命中,军事上有哪些独特的创造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和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和路线。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充分动员人民,依靠全体军民的共同斗争来战胜敌人。依靠人民,在中国来说,首先是依靠占中国人口 80% 以上的农民,农民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力军,没有农民的参加就没有战争的胜利。因此必须把中国革命战争基地放在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军队来说,除直接执行军事任务外,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即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武装群众,使军队植根于人民之中。从作战体制来说,要实行正规军(野战军)、游击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力量之所以由小到大,之所以能坚持长期斗

① 王方名《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回忆毛主席 1957 年的一次亲切谈话》,见 1979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

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都是依靠了人民战争。 二是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由于在农村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军队的主要

来源是农民,这就产生了如何保证革命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在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中得到了根本的解决。这就是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规定军队的性质和任务,消除一切旧军队的影响,使这支军队成为完全新型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在内部是官兵平等,实行经济、政治、军事民主;在外部是军民一致,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遵守群众纪律,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军队和人民之间建立起鱼水般的关系。可以说,中国军队纪律之严明,军民关系之密切,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三是关于战略战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和持久性这两个特点,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提出并实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长期地指导着中国革命战争,对争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极防御的根本特点是战略上的防御战和战役上的进攻战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御。为了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规定了游击战、运动战、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等作战形式,制定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灭战、速决战、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原则。人民军队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就能在作战中积极主动,机动灵活,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巧妙地打击敌人。如前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长征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成功,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之挺进敌后,开辟十几块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以及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只用 8 个月时间粉碎了几

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又用 6 个月时间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巧妙灵活地实行上述战略战术的结果。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在战略战术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胜利。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组织了举世闻名的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 154 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在当时交通运输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仅仅在 5 个月的时间内,连续进行规模如此大的三大战役,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仅见的,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以上关于人民战争、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种种创造,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不曾解决过的,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科学,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伟大贡献。它对殖民地、半殖民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关于统一战线问题

在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中,都不存在统一战线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必须组成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这个问题上, 陈独秀和王明犯了右倾和“左”倾的错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终于解决了这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不曾解决过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创造。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涉及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资产阶级分成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无产阶级领导的

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以及部分地主阶级也包括在内

(如抗日战争时期),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实行三三制原则,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土地政策的改变,三大经济纲领的提出等都是为了建立统一战线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产阶级的坚定原则性和斗争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策略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

  1. 关于政权建立问题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学习苏联,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采用了苏维埃形式。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建立起自己创造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1944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全国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它又与巴黎公社和俄国苏维埃政权不同。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实现了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另一方面它又以民主联合政府的形式出现,在国家政权中体现了尽可能广泛的一统战线,特别是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它是我国新民主义革命成果的集中表现,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它为我国实现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与俄国经过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这样两次革命以完成转变是有很大不同的。由此可见,中国革命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又一个新的创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爱国主义教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应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世界史教学也应担负起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世界史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特别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讲好各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的历史,让学生从别国人民的爱国斗争的光辉业绩中去吸取营养,以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加宽阔和丰富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史教学所无 法取代的。对此本文不拟展开。一是在世界史教学中,适当联系中国史, 特别是通过中外历史的比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是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世界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目的。这方面,前面中国史部分作了一系列论述,其中很多内容是可以直接引进世界史教学的。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出来,并作适当补充,以便在教学中实际应用。下面分阶段加以列举。

世界古代史,可联系或比较的有如下事例:

【关于中国历史悠久、社会发展进程先进及政治上统一、强大等方面的】讲完古代印度时,通过中国与三个文明古国的比较,说明中国不仅是四

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过,其延续时间之久,是世界历史上所独有的。(此例稍详、以下只作简略提示)

公元前 594 年梭伦改革,可与同一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对比;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公元前 476 年中国春秋时期结束对比; 讲完奥斯曼帝国时,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六大帝国至今没有一个存

在,与中国自秦汉以来长期维持大统一的局面作对比;

日耳曼向南侵入罗马帝国,可联系汉朝时一部分匈奴人的西迁; 塞尔柱封建大国的建立,可联系唐朝时一部分突厥人的西迁;

1358 年法国农民起义和 1381 年英国农民起义,与 1351 年元末农民大起义比较,并连带地将欧洲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作一简单的整体比较(次数、规模、时间、长短、作用和意义);

讲世界史人类社会的开端时,可提及中国的三个猿人遗址,以说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并指出北京人遗址发掘之完整是闻名世界的。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列的】

讲世界史原始农业产生时,可联系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粟和水稻的种植;

讲埃及金字塔,可联系秦朝长城;

讲达罗毗荼人最早种植棉花时,可提及中国最早植桑、养蚕、织丝; 古代罗马城,与汉朝长安城相比;

15 世纪的特诺奇蒂特兰城、伦敦,与北宋都城汴梁(东京)、南宋都城临安相比。

【关于中国科技文化光辉成就的】

古代埃及、印度和希腊荷马时代的冶铁技术(熟铁),与中国春秋晚期的冶铁技术(生铁)对比:

讲到阿拉伯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时,要说明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也要说明穆罕默德曾说要求得知识,可到中国去。

讲中朝往来、中日往来,可补充唐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从行政制度(中央、地方)、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到思想、文学、科技(可提《缀术》)、建筑以至生活习俗等,无不仿效唐朝,学习唐朝。并简要说明朝鲜、日本在创制本国文字前,长期使用汉字(包括政府公文往来);

讲欧洲开辟新航路时,一要说明中国罗盘针的重要作用,二要补充《马可·波罗行记》对元朝大都和中国经济发达的描述,三要同郑和下西洋作比较。

讲文艺复兴时,应说明中国造纸术、印刷术西传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的发明曾经为欧洲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英国李若瑟语);

讲欧洲新天文学说产生时,可提及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学方面的一些重大成就,并用一二语指出在明朝中期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世界近代史,可联系或对比的有以下几例:

讲荷兰侵略台湾时,可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其对中国近邻国家的影响作较具体的叙述;

金帐汗国统治沙俄时间之长,可与元朝统治时间之短对比;

讲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可强调指出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意义; 讲拿破仑时,可补充两点:一是他见到《孙子兵法》时发出的慨叹,一

是对嘉庆年间的中国的评论(“沉睡的巨人”);

讲工业革命时,一可联系课本上珍妮机插图,说明这是一种水平织机, 而古代西方原来用的是竖机,后来因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传人,才改用水平机;二补充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时,在 18 世纪中期才发明炼钢法,而中国早在

1 世纪已发明了炼钢法,比欧洲早 1700 年;

1859—1869 年开凿的苏伊士运河,与隋朝南北大运河(6 世纪)比较;

(附:讲 1920 年通航的巴拿马运河时,可提及秦朝修通的灵渠,二者都是梯级运河。)

讲“亚洲革命风暴”时,将太平天国运动与 19 世纪中期亚洲其他国家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比较,分析其意义(详见前);

讲“亚洲的觉醒”时,一要具体分析义和团运动在当时东方国家反帝斗争中的地位和意义;二是印度国大党的成立(1885 年)及“自治”主张的提出(1906 年),可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革命纲领(1905 年)作一比较;三要分析辛亥革命在东方革命史上的地位(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创举)及其国际影响。

世界现代史,可联系或对比的有以下几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讲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时,强调“五四”运动的作用(是对协约国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打击;是 1922 年迫使日本归还中国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讲十月革命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时,一要讲述“五四”运动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要说明当 1919—

1923 年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转入低潮时,中国革命却在继续高涨,接连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1924—1927 年的大革命和 1927—1937 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讲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肯定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政策时,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时,一定要讲清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讲“美国对亚洲的侵略”一目中有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这部分时,要讲清两个“敢于”和“善于”(一是同美国的斗争,一是两次排除国际的不适当干预),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无畏的民族气概和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问题的伟大气魄。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重大的世界意义,对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历了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抗美,万隆亚非会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不仅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而且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因此,我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显示出我们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具体历史内容的讲述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不要作简单的、空洞的说教。即使通过讲述具体历史内容来进行,也应切忌摆出说教的架式或使用说教的语言。必须注意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某种逆反心理,尽可能做到寓教育于“无言”之中,也就是说,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一定要出现“爱国”之类的语言。

其次必须注意两个界线。一是划清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界线,不能因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而自大,轻视其他民族和国家,应该看到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违背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原则,而要与国际主义精神相一致、相结合。这就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要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三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但必须与历史教材紧密结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千万不要脱离教材。若能处理这些问题,再加上生动的讲述,恰当的分析和比较,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坚持科学性原则的尝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正确地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坚持科学性,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分析和讲述历史。如果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就不可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讲述历史呢?我特别重视在社会形态的转变,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各历史阶段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人民群众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世界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等方面,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去进行分析和讲述。这种分析和讲述一般是在讲授新课时进行,有的在复习阶段和综合练习时进行。我在这些方面的尝试情况特介绍如下:

(一)要重视阐述和分析社会形态的转变以及同一社会形态内阶段性的发展变化

例如学习原始社会时,在讲完原始社会产生过程后,既可顺便地批判所谓人类社会一出现就有了私有制的资产阶级观点,但也要指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是由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决定的。然后又要着重说明,正是这种公有制的社会组织,才使人类得以依靠群体的力量,战胜险恶的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接着又要具体他讲清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 旧石器时代缓慢地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金石并用时代,社会生活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随后又分裂出手工业。经济生活的变化又引起社会组织的相应变化,人类由原始人群发展到氏族公社,又由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当生产力提高到少数人也能耕作时,氏族分化成许多家庭,生产个体化的结果,出现了私有制。随着生产、交换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贫富分化,逐渐形成贵族和平民、奴隶和奴隶主,阶级产生了。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发展的结果,原始社会最后解休,作为暴力统治的机构——国家产生了。奴隶制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终结。这里要指出奴隶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说明奴隶制固然是一种极端野蛮、极端残忍的剥削制度,但它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巨大 进步,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这

样辩证地向前发展着的。又如讲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要着重抓住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运动的展开这两个部分。以前者来说,在讲述井田制瓦解过程——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开始、私田的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制租佃剥削方式,以及奴隶的反抗斗争—— 中,可以很自然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以及阶级斗争对让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