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讨论课不可能经常进行,初、高中普通班每学期一至二次,高中文科班三至四次。讨论法则根据教材与学生情况,每堂课都可进行,也可以不进行。讨论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选定题目,确定目的

讨论课选题和确定目的,应该深思熟虑。一、兼顾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深化观点几个方面,要有广泛性。二、涉及的历史跨度较大或涉及的范围较宽,即覆盖面的宽广性。三、使大家感兴趣,就要有针对性。四、可能产生不同意见,引起讨论或争论,即可议性。五、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六、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即目的性。

讨论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深化认识,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创造能力。但每次讨论课应有一个中心主题,着重培养某种能力。如这次是培养评价人物的能力,下次则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现象(诸如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再下次应是对某项政策措施的评价,对其进行反思,总结利弊得失,提高参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能力和自觉性。

  1. 动员和准备

讨论课的气氛与质量,与事前的动员、准备是否充分关系极大。应在一周前公布讨论题,同时进行动员。动员要简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①讨论课的意义及讨论题的可议性。(使学生乐于参加讨论)

②讨论的群体规范。

③强调做好准备和总结:回忆学过的材料,包括其他各科与此相关的知识,面要放宽;看适当的有关课外资料(可介绍一些有关的书刊),主动选读,不做必读规定,也可看自己曾接触过的材料;写出发言提纲,要有论点、论据,可详可略;课外暗示若千同学发言,但绝不能给同学以指定了发言人的感觉。

以后各次讨论,应在总结上次讨论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动员内容。

  1. 掌握讨论

掌握讨论的艺术决定讨论课的气氛和质量。下列几点是掌握好讨论课应做到的。

①教师以轻松和充满信心的姿态登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致简洁而有鼓动性的开场白。

②注意指定发言人。曾给予暗示者必须保证其发言机会。发言面尽可能宽,但要允许活跃分子重复甚至几次发言。对每个发言人的观点要用一两句

话点明后,再指定下一个发言人。

③注意引导。如有人发言离题应迅速引入正题。非要害处不纠缠,关键处要引向深入。善于转移侧重点。多给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发言的积极性。抓住苗头诱发必要的辩论。对不利于团结的发言,最好不用批评的办法硬性制止,而要巧用幽默引开,使讨论正常。

④当机立断。掌握住时间。但如问题没有讨论透,学生情绪甚高,则可突破原定时间,下次课继续讨论。如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也要当机立断。

  1. 总结评价

总结是讨论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起着质量把关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胸有成竹,总结时才能高屋建领,统揽全局。同时,要概括学生的意见,取其精华,特别是创见,以充实自己的结论,甚至重建自己的结论。力求结论科学全面,能使学生受到教益,有所提高。

评价是指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特别是因不同意见而引起的辩论,学生都希望自己是胜方。这就要向学生指明,讨论课与电视辩论的评价标准不同: 电视辩论的评判主要是用艺术技巧标准,要言之成理,而讨论课的评价标准则主要是真理是非标准,目的是分清是非,达到真理的共识,而不是决出胜负。

在具体评价时,对意见完全正确者则全部肯定,对意见基本正确或基本不正确但尚有局部正确者则均肯定其正确部分。对错误意见只作分析而不加批评,并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一时分不清是非者应予存疑,推迟作出结论。对能言善辩者表扬其技巧,对不善言词者予以鼓励,对一言不发者寄希望于下次发言。总之,通过总结评价,达到探索真理,加强团结,调动积极性和发挥集体创造力的目的。

  1. 检查善后

及时听取反映,主动征求意见,了解群众情绪。特别是要按时收集总结,

——作出评价,将特别优秀者推荐给大家。教师也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五、课外活动是综合式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