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协和、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与学、师与生处于矛盾的统一休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会学,是为了不教。所以,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的评估,要看师生双方积极性发挥的如何, 既要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蒂是要看学生的学。

怎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不要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看成主动的活生生的成长发展的人。不要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能,陶冶品德情操,提高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他们阅读一些历史读物或故事,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穿插讲一些历史小故事,或扮演一些角色,或议论一些问题, 比如讲完西汉初期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就启发学生议论“为什么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对于高中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参与讨论历史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让他们学写历史小论文。或遇到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发动学生找材料、搞创作,举行纪念活动。比如鸦片战争 150 周年、巴

黎公社 100 周年,中日甲午战争 100 周年等。总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要结合教材,要有目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目的与任务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巨大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他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革命的成败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可见知史、学史、历史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性。很难设想,一个国家、民族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将怎样生存,不知其所由来,也不知向何处去,不是太可悲了吗?

我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以鲁国的历史为本,编修《春秋》,用以教育学生“劝善惩恶”、“褒贬损抑”, 匡救时弊。所以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贾谊的《过秦论》、陆贾的《新语》, 都是为此而作。汉初统治者认识到不能“滥用民力”,必须“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讨论隋朝覆亡的教训,讨论施政的利弊得失而成《贞观政要》。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是直接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对青少年一代重视进行历史教育,为蒙童编写的

各种《蒙求》、《三字经》、《千字文》 等都把历史作为重要内容。不但进行知识教育,更着重于道德品质和民族气节的培养。

我国进人民主革命时期以后,革命领导人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等无一不重视历史教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还与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等一起编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历史教材,对干部进行教育。建国以后,历史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泛滥,否定历史、否定传统,鼓吹民族虚无主义,使历史教育备受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历史教学重新走上正轨。

针对着这种情况,1983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列出了 70 多位历史人物作为进行教育的重点。1986 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年逐步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理解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理解当代世界的进步、矛盾和人类的前途,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理想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1987 年 2 月,邓小平同志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总书记于 1991 年 3 月 9 日发出指示,要求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

考察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优良传统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之后,再来讨论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就会胸有全局、高屋建瓴、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们不能只就历史来谈历史。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 1953 年国家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急需建设人才,历史教学就着重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1958 年国家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历史教学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着重进行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 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强调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教学又着重进行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我们今天对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是孤立割裂的。在三项任务中,传授知识是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便成了“空中楼阁”。俗话说无知便无能。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学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增长阅历和才干。但是,这个基础知识又必须是在正确的思想观点统率下经过整理的科学系统的有层次结构的知识,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九分无用一分被歪曲了的知识”。也就是必须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寓教于史”,“史论结合”。能力培养也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在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就“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来说,知识、思想观点和能力三者是重合的、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既是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是培养能力的主要要求。总之,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对历

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作全面的统一的理解,不可片面割裂,更不可偏废。

关于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规定,不但有总的要求,还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总的要求和三部分的具体要求都是按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分别叙述的,非常明确。这也是新教学大纲较之过去的教学大纲改进的地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并把它贯彻到一章一节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去。怎样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呢?下面我想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