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学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怎样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收到好的效果,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感到有四个方面应当引起注意:

  1. 要坚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

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因素,要把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教学目的中。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历史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发掘的深度。我在讲《禁烟运动》一节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都注意扣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如讲“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国际情况”和“鸦片的输入”两个子目的内容时,注意阐明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急于向外掠夺的必然结果;英国把大量的鸦片偷运到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而突出说明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是反侵略的正义表现。在讲“禁烟运动”一目时,则注意突出林则徐爱国主义的正义主张以及他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对虎门销烟一段教材,我不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 6 月 3 日这天,远乡近村的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汇集虎门海滩上欢庆胜利的盛况,还描述了英、美鸦片贩子及其支持者在销烟的现场表现出来的那种胆怯、畏服的丑态,讲得学生情绪振奋,扬眉吐气。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注意有计划地进行。教师要在通读中外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内容,分别拟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提要,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及应当达到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具体拟定每一章节(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 使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1. 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为主休

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为主休,以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

所谓文化传统,“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①,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传统文明,是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历史、曾经对外国

① 戴逸《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抱什么态度》,《文史知识》1987 年第 1 期。

文化发生过深刻影响的中华民族,更应重视研究自己的文化传统,帮助下一代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有以爱国之理育人的传统,崇尚气节、坚持人格独立的传统,有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传统,有追求真理、为理想献身的传统,有反压迫、反侵略的革命传统,还有文明礼貌的传统,等等。特别是反民族压迫,反外国侵略,大敌当前,共赴国难,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深感历史课有着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丰富内容,只要能在备课中认真发掘教材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素,这种教育一定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历史教学既要敢于肯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要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及其危害。我在讲清代的海禁及由此形成的闭关锁国政策时指出,由于它限制中国人出海,限制到外国学 习,限制中西文化交流,致使古代处于先进地位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知之甚少,从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拉大了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最后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还给学生指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不仅延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至今还渗透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教育。我们一方面要大力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历史证明,只有善于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我国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历史教师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教学,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就,说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吸收外来的先进的文化教育的时候, 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线。我认为历史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敢肯定资本主义比以前各社会发展阶段的巨大进步,甚至把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同爱国主义教育对立起来;二是渲染资本主义的优越,把社会主义讲得一无是处。我们既要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经验有些值得我们借鉴, 也要看到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点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但也要让学生认识,今天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在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

  1. 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是各门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才能避免片面性,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

  1. 要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少是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我在教学这些内容

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杰出人物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主要看他们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生产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以其阶级属性作为评价的标准。我特别告诉学生绝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像中国古代史上的康熙帝,中国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冯子材,无疑

都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但他们都曾在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积极贡献: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还两次带兵平定了准葛尔贵族的叛乱;林则徐力主严禁鸦片,坚持维护民族的尊严; 冯子材带头冲向敌阵,痛击法国侵略者,保卫了镇南关。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当然,对这些杰出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离开阶级分析的方法。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也恰当地向学生指出其阶级属性和行为的动机。历史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爱国运动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掀起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伟大的革命力量。像近代历史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抗击中外反动派的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以及台湾人民反日本占领的斗争,他们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正是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成为我们祖国立国的精神支柱。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毫无疑问应当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反压迫反侵略的正义斗争。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历史上的人民群众的一些爱国运动也表现出它的缺点和弱点。像义和团表现出的迷信鬼神的落后性,以及由仇恨帝国主义进而仇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商品的笼统的排外主义,也为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不可取。我给学生指出,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的行动,说明他们还不能把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帝国主义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侵略掠夺区别开来,这不仅达不到“灭洋”的目的,也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

  1. 要注意历史上“反面教员”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历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爱国与卖国,进步与反动总是相互对立、同时存在。恰当地揭露反面人物的罪行,不仅可以衬托杰出人物的作用,还可激发学生的阶级仇、民族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像那拉氏、李鸿章、袁世凯之流,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揭露他们的卖国嘴脸,列数他们的卖国罪行。如我在讲《中法战争》一节时,向学生讲明李鸿章执行“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乘胜即收”的反动方针,以说明为什么中国打了胜仗还答应签订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讲《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时,我引用了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以揭露李鸿章的奴才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嘴脸;讲“戊戌变法”时,我特别揭露了那拉氏“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顽固的卖国立场;讲义和团运动时,又揭露那拉氏借师“助剿”义和团和“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的罪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仇恨民族败类的爱国感情, 还帮助学生懂得:近代中国落 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长期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1. 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

包括长城、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阐明这些成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世界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指出我国古代一度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后来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但在西方却得到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在经济、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我还指出,如果老是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并以“老本”傲视他国,那中国只能永远落后下去。

  1. 要坚持教育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感染性

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历史知识本身叙述的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和杰出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史实,通过生动形象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具体的道德形象。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收到应有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教师要避免教学上的“照本宣科”,要根据教科书的基本内容,适当增加有吸收力的史料,讲出历史过程的情节,描绘历史人物活动的形象。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时,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黄海海战扣人心弦的战斗情景,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邓世昌等爱国官兵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先简单交代了中日双方的兵力、作战队形,战斗打响后炮声隆隆、海浪腾空的激战场面以及北洋舰队所处的不利地位,然后着重讲述邓世昌带领全船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事迹。在讲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时,我又重点讲述了廊坊战役、天津保卫战以及包围东交民巷进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突出地说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所显示的伟大力量。具体生动的讲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形象。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如前所述,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情感,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述的感染性。我深感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历史教师鲜明的爱憎,深刻而含蓄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完成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前提。很难设想,一个政治观点模糊,甚至爱憎不分, 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感情淡薄的人,能谈得上对别人进行什么爱国主义教育。当然,历史教师只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于把自己的爱国情感灌注于历史教学内容之中,仍然是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手势,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教材的内容,真正做到以声传情,并以此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改革教学方法

1979 年,我曾以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为研究题目,举行过一次全市的公开课。讲授的教材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这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特别是对于如何采用符合启发式原则的多种教学方式去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更给我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