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按讲授提纲逐一讲解。

  1. 东汉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我先对“外戚”、“宦官”的概念略加解释。接着讲:从汉和帝开始, 东汉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皇帝的母亲临朝辅政。皇太后又去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帮助处理政事。外戚控制了中央政权,便大批委派自己的子弟、亲戚到中央和各地做官,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外戚把持政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要亲自执政时,便与外戚发生了冲突。这时朝廷上下都是外戚的亲信,皇帝可以依靠的,只有身旁的宦官。这些宦官在帮助皇帝消灭外戚势力中立了功,受到皇帝的重用,于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他们同样派亲信和亲戚到各地去做官,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形成宦官当权。

东汉后期皇帝大多短命而死,母后和外戚利用这个机会,选立幼小的皇子继位,借此把持政权。这样,斗争反复循环下去,形成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政权的局面,这是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

外戚、宦官都是豪强地主的政治代表,他们疯狂掠夺劳动人民,从而激起人民反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散而复聚,大小百余次。汉灵帝时又大修宫殿,加重赋税剥削,人民忍无可忍,波澜壮阔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1. 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这部分内容,并提出读书要点: [悬挂小黑板,展出读书提示]

  1. 黄巾大起义是怎样进行组织准备的?提出了怎样的动员口号?

  2. 黄巾起义是怎样爆发的?黄巾军进行了怎样的英勇斗争?东汉统治者是怎样残酷镇压这次起义的?

  3. 黄巾军的主力失败后,各地起义军如何坚持斗争?

  4. 黄巾大起义有什么特点?这次大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旁批,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断举手发问。对于简单的问题,我当即个别解答;较难的,我记下来,留在讲课中解决。]

随后,我按以下三个题目讲述:

  1. 起义的组织准备。我指出太平道是原始道教中的一派,是东汉时民间流行的宗教,它的经典是《太平经》。虽然里面有不少迷信的内容,但经过张角按农民的意愿重新加以解释后,使不少内容也反映了贫苦人民反剥削、反压迫、渴望平等的愿望。如指出当时社会上有些人“积财亿万”,而有些人却“饥寒而死”,从而宣传了贫富对立;又如把剥削者比作粮仓中的“老鼠”,认为粮仓中的粮食不应由“老鼠”们独占,凡是缺粮的,都可以从那里去取用,这些内容,宣传了平均平等的思想。张角以给群众治病和传教为名,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为起义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广大贫苦农民扶老携幼投奔张角,信徒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我强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是张角对农民发出的推翻东汉朝廷、建立农民政权的号召,是农民革命的纲领和计划。

  2. 起义的组织准备和英勇斗争。我指出黄巾军所到之处,捕杀官吏, 攻打豪强地主的田庄,受到人民热烈拥护。接着悬挂《黄巾起义形势》图, 描述农民军的英勇斗争和失败。至于各地农民军坚持继续斗争则只略讲一下。

  3. 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

    问:“黄大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问:“怎样说明这一特点?你能与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作比较吗?”[学生活跃,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板书为:

长期准备:有组织、有口号、有统一的行动时间。问:“为什么称这次农民起义为大起义?”

[学生讨论,多人争着发言] 再次归纳学生回答,板书为:

规模大,时间长,瓦解了东汉政权,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讲完课,教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习题:“用具体史实说明黄巾起义的特

点。”由于学生已在课内看书,又经过课堂议论,教师归纳板书时,一般都做了笔记,所以学生复习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