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历史教学的整体观

一、我对历史教师职业的选择终不悔

我从小崇敬教师,羡慕教师职业。1952 年 7 月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泸县初级师范学校。那年全县有 1300 多考生参加考试,能幸运被录取的只有

50 名。考试后我天天盼发榜。发榜那天,我一大早步行 10 多里路,就赶到了乡政府。记得在乡政府大门的外墙上张贴的油印录取名单中,我的名字被误写成了“龚奇桂”。虽然“桂”和“柱”只一字之差,我却为此紧张得几夜没睡好觉。直到 10 多天后收到学校的正式通知书,压在我心上的石头才算

落了下来。就这样,年仅 13 岁的我幸运地跨入了人民教师预备队的行列。在初师学习阶段,我先后加入了少先队、共青团。我在菜油灯下刻苦学

习。我特别喜欢文史和教育理论课程。在全校的作文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课程里,我开始懂得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道道”。特别开始懂得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毕业前夕,我分到泸州市南城小学实习,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教语文、算术课。论年龄,我比班上学生大两三岁,论个头,我却比班上有的学生小。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怎样备课,怎样钻研教材,并按实习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写教案。我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十分喜欢我。实习结束时,一个个学生要我签名留念。这次实习,使我开始体会到做教师的乐趣。

初师毕业后,相当多的同学走上了小学教育岗位,我被免试保送升入泸州师范学校深造。泸州师范的前身是川南师范,是一所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20 年代初,革命前辈恽代英曾先后担任该校的教务主任和校长。我为跨进被誉为“川南地区人民教师的摇篮”的学校而庆幸。学校特别重视对我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里有一批在当地很有声望的老师,他们渊博的学识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三年中,除学习中师的文化课程外,我再次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教学法,并取得了优秀成绩。毕业前夕,我第二次到小学实习, 除担任语文、算术、历史课教学外,还担任了学校少先队的总辅导员。“六一”儿童节那天,我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学生们一起参加庆祝游行,一起欢度节日,一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958 年中师毕业后,我再次得到党和人民的厚爱,被免试保送升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深造。那时升大学,特别是中师毕业生升大学真不容易,所以我格外珍惜。我的大学生活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度过的。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以做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我发奋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教育理论课程,参加系里组织的科研活动。我还担任团总支委员兼系报主编,使我在专业学习、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得到了提高。1962 年大学毕业时,正遇国家精减人员。按学校过去历年的分配方案,都有少部分优秀毕业生留校或分到其它大学任教或分到科研、新闻出版部门工作,而我毕业那年,系里一个留校或到大学、科研单位的指标也没有。我是那届毕业生中唯一的学习成绩全优生,一些同学也为我惋惜。系党总支书记曾找我谈话, 说明当年国家分配的困难,勉励我安心中学教育岗位,做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这年 9 月,我被分配到重庆的一所重点中学——重庆三中(今南开中学)任教,从此开始了我中学历史教师的生涯。

由于我受过长达 10 年的师范教育,有较坚实的专业思想基础,因而对当一名中学教师并不感到委屈。为了熟悉中学历史教学,我经常听几位老教师的课,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

1963 年 4 月,在市直属重点中学历史联合教研组老师们的帮助下,举行了一次由我执教的校际观摩课。教学内容是初中《中国历史》第四册《保卫解放区的武装斗争》。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刚 24 岁的青年教师要承担这样的大型观摩课,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我反复钻研教材,琢磨教学方法,写好教案后,又独自在寝室、在办公室对着墙壁试讲了 20 多遍。这堂课终于成功了, 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次教学观摩活动给我留下的最深的体会是:第一,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加强历史课的基础知识教学必须从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和掌握教科书入手。备课时我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着重钻研了本章本节教材内容,既从教材的整体看局部,又从教材的局部看整体,从而把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第二,在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并考虑应充实的内容。第三,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讲得生动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既要紧扣教材讲一些生动具体的史实,又要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贯穿思想教育。我在生动具体讲述民兵在保卫解放区的斗争里发挥的巨大作用后,引导学生重温前面教材讲到的《论持久战》中关于“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决定战争的是人民群众,不是武器和技术”的论断,从而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认识。我深感在平凡的中学历史教学里包含着很深的学问。后来我把这次教学观摩课的教学过程和我的粗浅体会写成了《<保卫解放区的武装斗争>一课的教学》一文,不久,这篇 7000 多字的教学体会文章发表在天津《历史教学》杂志上①,这对我真是莫大的鼓舞。

1963 年以后,我积极投入了历史教学改革,探索在历史课贯穿思想教育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路子。1964 年秋的一天上午,我正要走进课堂的时候,突然见 10 多位年长同志走进教室要听我的课,这真是“突然袭击”。我竭力让自己一下紧张起来的心情平静下来,接我预定的教学内容大胆地讲。那天讲的是《各地的反清斗争》,我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分析它为什么是一个骗局;还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在“戊戌变法”中起过进步作用的康有为、梁启超后来却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讲了下来,听课的老同志不断给我以鼓励。后来我才知道,听课的是重庆市副市长邓垦和市教育局的领导。根据邓副市长的指示,要我将这堂课在全校教师中重新示范一遍,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于是学校安排了一个课外活动,在大礼堂布置了教室,让全校教职员都来听我讲这一课。讲了下来,各科老师又给我许多鼓励。后来,我把教学这课的体会写成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各地的反清斗争>一课的教学改革尝试》一文, 发表在《历史教学》杂志上②。后来,我还总结发表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几种作法》③等教学经验。

从 1965 年开始,中学历史课改为只在初二、初三和高三讲开设。高三讲

① 《历史教学》1963 年 11 期。

② 《历史教学》1965 年 7 期。

③ 《历史教学》1965 年 11 期。

授的中国现代史每周仅一课时。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每况愈下。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有 36 个班的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此时全校历史教师由 7 人削减为

只有我一人,高三的历史课只好每 4 个班为一组集中在大礼堂上合班课,历史课只学不考。这对我满腔的热情确实是泼了一瓢冷水。我曾对是否一辈子当历史老师产生过动摇。我语文基础好,曾有改行教中学语文的想法。当时全国正在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活动。回想起来,那时我的思想多么单纯啊!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王杰的日记,深为他“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的精神所感动,并用王杰日记中写的“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为党工作是一样” 的话来对照自己、激励自己。我克服了想改行的思想,下决心在这个不被人们重视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那年《历史教学》杂志举办“当王杰式的教师,培养王杰式的学生”的笔谈,我应邀参加了讨论,并在文章中提出“作为人民教师,不仅要把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接过来;还要把这种革命精神,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传给学生,让王杰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①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因曾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而暗地受到审查。大概是从我的文章中找不出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才免遭厄运。“文革”中历史课被取消,我改教语文,并逐渐成为高中语文骨干教师。“文革”结束后,恢复了历史课,我主动要求回到历史教学岗位。那时因语文是主科,我又是骨干,开初领导还不同意哩!在我一再要求下,我终于又走进了历史课堂,担任高、初中的历史教学。以后连续承担了市、区、校 10 多次观摩课、研究课。我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以讲授法为主、兼用其它教学方法的、生动具体的、思想性、启发性、感染力和逻辑征服力较强的教学风格。我所教的班,无论是文科班还是普通班,无论是高中班还是初中班,学生普遍对历史课有浓厚兴趣。据我对初 84 级 221 名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把历史列为第一或第二热爱的学科。我任教的三届文科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其中,1979 年学生高考历史人均分高于省人均分 33.4 分,1982 年人均分高于省 9.4 分。1984 年,我任教的初二年级接受全市第一次统一命题考试,取得了人均 92 分的优秀成绩。1978—1984 年期间,我还结合历史教学从事教学研究,独立完成了《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两部专著,后分别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又与北京周发增先生合作,共同编著了《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为历史教师要搞好历史教学必须了解学生,使教学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中学任教的 22 年中,我曾担任过 11 个班的班主任,5 届班主任年级组长,有较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学生;也为我通过历史教学、历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条件。我所带的班,班风正,纪律好,多数被评为先进集体。我曾就“怎样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怎样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等问题多次在全校交流经验。

1984 年 9 月,我由南开中学调到了市教育科研所任历史教研员,承担全市中学的历史教学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为中学历史教师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学决策服务。我到教研部门后和教研组的同志一起,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跟踪调查和历史教学现状的调查。这次

① 《历史教学》1966 年 1 期。

调查使我看到历史教学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搞好历史教研工作的光荣感;同时也看到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已成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障碍,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我四处奔走呼号。我曾给四川省副省长、省教委主任写信,恳请他们采取措施加强历史教学;我曾在省政协会议上以委员提案的形式吁请全社会都来关心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我曾代市教委起草了加强中小学文科教学和贯彻“两史一情”教育纲要的意见等文件;我曾到许多单位作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也曾到许多学校为学生讲学习历史的方法。为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1991 年我承担了主持国家教委“八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研究》的任务。这个课题以研究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渠道、方式、方法为重点,并从历史和国情教育的现状出发,研究如何确立历史和国情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研究如何在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编写中和学科教学中贯穿历史、国情教育;研究如何使学科教学中的历史、国情教育同对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学科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研究如何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历史、国情教育网络。我们这个课题下属 6 个一级子课题,16 个二级子课题。参加课题研究的有重庆、深圳两市的 4 个社会单位,14 所中小学,57 个教学班,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共 200 多人, 包括教育部门的领导、中小学各科教师。课题具有行政领导、科研人员、实验教师相结合,市、区(县)、校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内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相结合四个显著特点。各子课题组从自己的研究任务出发,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的成果。历史和国情教育在实验地区和学校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深圳南山区,过去历史课不受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1991 年在全市中学会考中初中历史及格率仅为 50%,名列倒数第一。开展课题研究后,历史课的地位提高了, 历史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1993 年初中历史会考及格率为 97%,高中历史省会考及格率为 96.9%。

1994 年 4 月,我去深圳得知课题研究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历史和国情教育时,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和课题组同志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啊!

这些年来,为帮助历史教师业务进修,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我曾为本市历史教师以学习历史教学大纲、研究中学历史教材、介绍史学研究成果、传递教改信息、指导教学研究、交流业务进修等方面为内容, 举行过近 100 次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我还应邀到新疆、安徽等省(自治区) 讲学。1987 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乡土教材《重庆历史》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内地版)的编写工作。我主编的《重庆历史》,已由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我参与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得到了国家教委中小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们的肯定,在试用中受到好评。我还认真学习人教社专家们数十年来编写历史教材的丰富经验,并结合我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对中学实际的了解和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对编写内地版历史教材的理论思考。我撰写的《关于历史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一文,1991 年在南京中、日、美历史教育学术交流会上作大会交流后,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加“编者按”发表。该刊在按语中称,本文“提出了教材编写中的几个

原则思想”,对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①。

特别使我难忘的是,自 1980 年参加在开封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法讨论会”以来,我出席了历次全国性的历史教学学术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出席了1985 年、1987 年、1991 年、1993 年、1994 年分别在我国北京、安徽、南京、上海(北京)和日本东京举行的历史教育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幸得到国内老一辈著名历史教育家白寿彝、苏寿桐、李纯武等先生的指教,有机会与日本、美国、英国、丹麦、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从中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教育、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这集中反映在我撰写的《我所了解的日本历史教学改革》②一文和 1994 年 8 月我在东京东亚地区第三次历史教学研究会上的报告中。③

我在中学任教时的历史教学研究,是在繁忙的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余进行的;到教研部门后,我除担任历史教研员外,还一直兼任中学教研室主任的行政工作。我从事教学研究、撰写数十篇教学研究的文章以及从事教材编写,也是在繁忙的教研、行政工作之余进行的。我终年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 10 多个小时,家 庭生活也过得很简单。为了我钟爱的历史教育事业,参加工作 30 多年来我一直是超负荷运转。但我感到生活十分充实,因为我在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不管人们怎样冷落中学历史教师,也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历史教育研究, 但我可以自豪而自信地说:我对历史教师职业的选择终不悔,我对从事的历史教育研究终不悔。

二、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和现状调查给我的启示

重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反馈信息,考察历史教学的社会效益,是历史教学评估的重要方面,也是改革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基于这种认识,我曾在有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历史教师的协助下,对我市 20 多所中学已

毕业的 194 名学生和四所中学的 226 名初三年级、高二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和掌握历史知识情况的跟踪调查。在被接受调查的 194 名已毕业的高、初中学生中,包括在国内 60 多所高等学校学习的大

学生 98 人,在职的工矿、铁路运输部门的青年工人、基层党政干部以及部队

战士、教师等 96 人。对在校生的调查选择在当时所在年级不开历史课、但按教学计划应当已经学过了中国历史的初三年级,和当时所在年级不开历史课、但按教学计划应当已经在初中学过中国历史、高一学过世界历史的高二年级。这样,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教学的效果。从四所学校的分布讲,既有城市的一般初中,又有较边远县的县中、农村的区中、乡中,这有利于反映大面帜的历史教学现状,对于研究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历史教学改革应当采取的战略对策,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这次对已毕业的 194 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 139 题,得出 26966 个数据;

对在校初三年级 177 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 96 题,得出 16922 个数据;对在

校的高二年级 49 名学生的调查,共问卷 122 题,得出 5978 个数据。总计调

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 年 6 期。

② 《教育科研通讯》1987 年 4 期。

③ 报告题目为《中国历史课本中的甲午中日战争》,载《历史教学》1994 年 8 期。

查学生 420 人,采集原始数据 49936 个。由于问卷采取了不署名、不署工作

(学习)单位和其它排除干扰障碍的措施,接受调查的人都能认真严肃地填写问卷,有的还附了详细的说明,因而问卷调查的材料较为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