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仔细斟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学总的目的任务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很好领会, 并贯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里所说的教学目的是指一章一节一课的教学目的。社会上流通的有关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案选,都有这一部分内容,可供我们参考。我说要“仔细斟酌”,就是不赞成简单地照抄这类参考书和教案选,即使它确定的教学目的非常正确、合适,也仍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变成自己教学实际起作用的指针。要想变为自己的,仍须进行消化,“仔细斟酌”。更何况在一般情况下这类参考书所写的教学目的,只就一般情况而言,缺乏具体的针对性。要在你现在的教学班施教,就更需要“仔细斟酌”了。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备课时要肯于在这上面花气力,绝不要当成例行公事。考虑教学目的主要根据三方面的情况: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反映情况,包括知识准备、思想认识和学习能力,以及当前国内外的形势,重大的政治事件。前两个方面很明显,是确定教学目的主要依据。我在前面已经讲到。现在着重说说形势与重大政治事件对备课和讲课的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教学也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两耳不闻窗外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特别是历史课,它是社会学科,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习与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备课时就必须考虑联系实际,联系国

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学生对重大政治事件与社会问题的看法,从而确定教学目的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然,这种联系不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更不是额外附加,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作到有机结合。比如教材中讲到不少日本史的内容,讲到中日两国的关系。而现实中,中日两国不断加强友好往来,发展和平友好关系,这是主流。但在日本政界也不时发生否认侵华历史,篡改教科书等行径,对此我们不能置若罔闻。我们要从维护世代和平友好的目的出发,歌颂友好活动,揭露丑恶行径。

确定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具体,不可空泛。只有明确具体才便于操作检查。要在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确定具体的目标,比如知识教学,要让学生掌握那些历史人物、事件、名词、概念,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定要心中有底。其他两方面也是如此。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根据教材、学生和形势确定的,也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决定的。因此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比如《清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中“土尔扈特的回归”这一内容,以前没有作为重点内容讲授,近年来由于强调民族团结爱国统一的教育,新课本充实了这一部分内容, 就应当作为重点讲授。再比 如关于香港问题,因 1997 年回归在即,英国又不断制造事端,讲课时就一定作为重点进行处理。教学重点与难点有时一致, 也有时不一致,有时好确定,也有时很难确定。这就要看教师的经验和水平了。好确定的一看教材就知道, 比如“井田制”、“均田制”、“商鞅变法”、“贞观之治”等。 不好确定的情况就复杂了。比如《清朝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侵略》中,关于收复台湾问题应当说不是教学重点。但经了解,学生对此问题有疑难:既然肯定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是民族英雄,那为什么还说清朝收复台湾应当肯定呢?这不是矛盾吗?看来,学生观察问题是形而上学的方法,缺乏辨证的观点,有必要多作些说明,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时一课时几个子目,很难确定重点。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三个子目:“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西安事变,三个都重要,而且密不可分,也就不必非要机械地找出一个或两个重点了。

备课时“仔细斟酌”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否则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凭着经验随意讲来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历史资料很多很多,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组织材料,有取有舍,有增有删。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堆砌史料。对于难点问题要从符合青少年的认识规律方面想办法, 化难为易。比如从已知人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际到理论等等。有些理论概念,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不是讲一次学生就能理解的,教师也不必强求。因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是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长和实践的积累逐步加深理解的。比如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就是如此。死抠这一难点,花去许多宝贵时间,结果是劳而无功,反倒给学生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