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抓住特点,避免混淆(比较记忆法)

学生学历史最怕的是总复习时许多同类的史实搅在一起,产生混淆。史实混淆是学史之大忌。要避免混淆,首要的是日常学习时按记忆规律及时把材料记牢。如果平时没有做到这点,在总复习时,就应该把同类或类似的史事排列在一起,进行比较,搞清这些史事的前后联系,抓住各自的特点来记忆。

现在,举几项同类事件作一个分析比较,同学们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改革之比较
  1.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中期(变法从公元前 356 年开始,上距战国开始有 119

年,下离秦统一有 135 年)奴隶制瓦解,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革,和大国争霸剧烈展开的时期进行的,变法的措施都围绕这一时代特征展开,因此形成商鞅变法的如下特点:

背景:新旧交替,大国争霸。

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地私有,准买卖;废特权,奖耕战;始集权, 行县制。

意义: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旧制废除,秦渐富强,统一奠基

抓住这些主要特点,就不会和别的改革混淆了。其中一些细则,在这个总的范围内,也易于记忆。

  1.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官僚、豪强地主、富商大贾大量兼并土地,许多破产农民被迫卖身为奴婢,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治腐败,西汉统治者面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公元 8 年,王莽以外戚兼权臣的身份乘机夺取政权。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帝位,改行“王田”、“私属”制,企图解决最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但遇到了统治阶级的强烈反对,改革行不通,三年之后,王莽只得废除这个法令。加上屡改币制和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农民起义。一些宗室豪强利用起义力量推翻了王莽统治,重建了刘氏汉室政权。所以,王莽改制可用四句话概括其特点:

乘政治危机夺权称帝,

改“王田”“私属”受阻废弃, 币改和战争加剧矛盾,

农民起义中刘氏复立。

  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生产在长期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地尽抛荒。北魏统一北方后,政府掌握了大量荒地。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逐渐出现了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趋势,特别是鲜卑族在其发展和统一北方的过程

中,得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力甚多。北魏的最高统治者(孝文帝 471 年即位时只有 5 岁,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485 年的均田令是由冯太后辅政时颁布的)认识到,要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必须把荒地利用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并学习汉族的文化,实行汉族的政治制度。所以在 485 年颁布了均田令,494 年又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用汉人政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民族大融合。因此,孝文帝的改革要围绕民族大融合来理解和记忆这一主要特点, 概括为:

背景:民族融合趋势。 措施:均田令,租役调;

汉化政策(迁姓服话婚制)

意义: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民族大融合。

汉化政策的六个字,“迁”字是迁都洛阳的词头,其余五个字是各项措施的词尾。记特点要尽量压缩信息,突出重点。

  1.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与前三者又都不同。一是由官俸、兵费、“岁币”不断增加而出现了财政危机。二是辽夏在边境仍构成经常威胁,三是农民因丧失土地和负担过重而不断起义。所以,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当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无法改变,王安石只能用富国强兵政策来解决面临的危机。为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不能不对其局部和眼前利益有所触动,这就必然遭到强烈反对而无法彻底实行。虽然收到一些成效,但又因用人不当,出现“新法扰民”现象。所以宋神宗死后,新法即被废除。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可作如下表述:

背景:财政困难,农民起义,辽夏威胁。

富国强兵政策:青苗、募役、农田水利、方田均税、保甲等法。

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反对强烈,加之用人不当,神宗死后新法被废。

还有很多应该加以比较的,限于篇幅,仅列题目,内容就从略了。

  1. 几个朝代统治政策之比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汉光武帝的中兴政策;唐初完善统治的政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世祖的民族分化政策;明太祖强化专制主义和发展生产的措施;

    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 我国封建社会主要赋税制度的比较:西汉编户的租赋役制;北魏的租调役制;唐朝的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

  3. 中国近代各派政治力量的比较: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顽固守旧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农民反帝反封建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北洋军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