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思考

1979 年 9 月,我刚走出师范学校,就匆匆迈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大门。虽说没有离开“历史”,但是,以前是自己教学,现在是组织教研,身份、环境、任务都不一样了,怎样才能胜任工作,真正叩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大门呢?我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公为本,以众为师,努力做一个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有心人。下面就以此为题,总结一下我这十多年来历史教研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抓好五个环节

历史教研员要想卓有成效地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必须抓好五个基本环节。这是历史教研员做好工作的要领。

第一,抓组织,形成教研群体。历史教研工作是教研员和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这项工作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80 年代初,我们就组建了襄樊市教育学会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原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社团整顿后改为现名)这一群众性的教研学术团体,该会现有会员 70 多名,分布在市辖 5 县 3 市 30 多所中学。稍后, 我们又在襄樊市区成立了中心历史教研组,形成了以市带县的教研运行机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心教研组的主要领导成员,都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 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教研能力的历史教师和县、市历史教研员。我作为大市的历史教研员,是教研组织的领导核心。使命与责任鞭策我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教研群体的作用。

第二,抓骨干,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是做好历史教研工作的有力保证。在工作中,大家坦诚相见,遇事共同商量,有问题一起解决,教学计划一块研究,教研活动一同商定。同时,做好五个带头,即带头进行教改实验,带头上好经验交流课,带头举办教学讲座,带头承担教研任务,带头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研文章。正是依靠这批骨干,带动了教师群体,我市的中学历史教研工作才能不断打开新的局面,取得一些成绩。

第三,抓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为适应会考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从升学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实行会考和迎接高考统一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实践之中。为此,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解是:向 45 分钟要效率,向教学改革要质量,向教学研究要经验!

第四,抓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任务,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 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历史学科是思想性和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在“四有”素质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纪律。这种理想、道德和纪律,就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因此,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观中,占第一位的应该是注重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因素,始终把加强思想教育寓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之中,充分发挥历史教学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为此,我们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校外活动,以巩固、深化和扩展课堂教育成果。

第五,抓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集中群众智慧,总结和交流教师的教学经验,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是历史教研员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十多年来,我们依靠教研群体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使历史教研工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主要形式有以下五种:①召开历史教研会议,沟通各县市教学教研情况,交流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②通过中心教研组组织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课,开展互学互评,使成功的教学经验成为全市历史教师的共同财富;③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教研文章,争做教研型的历史教师;④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⑤坚持办好《襄樊教研》历史专版,作为介绍信息、交流经验、指导全市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总之,抓好上述五个环节,心中有群众,身边有骨干,研究有课题,活动有成效,以公为本,以众为师,就能形成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教研群体, 全市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二、探索教学规律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凡事顺之则成,违之则败。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历史教研员,要真正成为一个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有心人,就不能满足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和老师们一起探索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十多年来,通过讲课、听课、评课、教研会等一系列教研活动,不断积累,不断摸索,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