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卷

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

○丁丙炎

丁丙炎 1928 年生,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 年江西师范学院历史科毕业,同年分配到北京九中。教学注重从实际出发,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用导读法、讲述法、谈话法、图示法、讨论法等,实行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开放性教学,优化教学整体结构。加强了教师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主导作用和教育感召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紧迫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智力和能力的相应发展。1986 年评为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五一劳动奖章及人民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先进党员。北京市中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著有《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北京教育丛书》之一,获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一等奖,北京市 1993 年版优秀图书一等奖)、《特级教师指导历史学习》、《特级教师谈历史学习策略》(以上系专著),《中学历史教学手册》、《历史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文科知识辞典》(以上系合著) 等共 100 余万字。

中学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一、略论综合式历史教学法

教育过程是一种矛盾着的双向选择过程。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不断地调整师生矛盾,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把我们这一代的闪光点——献身精神、拼搏精神、求实精神通向彼岸;把年轻一代的闪光点——富于想象、勇于追求、敢于创新的竞争精神通向此岸。新旧闪光点的融汇贯通,必然使两代人的素质都得到升华,升华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到建设高度民主、文明、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宏伟目标上来。

架设这样一座桥梁,就是进行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政策来进行,要采用中外教育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最新成果。既要立足现实, 从实际出发,在当前的条件下切实可行,有一定实效;又要有前瞻性,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长远目标。

我们倡导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休,是符合实际的。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但主导不是主宰。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是主动地引导、疏导和指导:导其方向,疏其障碍,启其疑窦,解其困惑,正其谬误;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发展智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达到自我完善。“主导”是外因,是条件;“主体”是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获得条件起变化。这就是教育过程的辩证法。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是有较强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要满足其求知欲, 不能只靠灌输而应启发其主动摄取;要实现其表现欲,就要积极引导其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显露才能,并能有所发现和创新。

最近十多年来,我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力求找到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教学方法。在 80 年代,着重借鉴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信息论的有序原理和信息编码原理,构建了自己的综合式历史教学体系。

用整体论改革历史教学,首先是建立培养目标的整体观念。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人才本身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结构。中学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这样的人才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 具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强健的身体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这是整体育人的一个方面。

在学生群体中,个性千差万别,在德智体的发展层次上参差不齐,优劣互见。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如果不能有教无类,爱无差等,而鄙弃某些学生, 那是最大的失职。要做到不放弃一个学生,却又千万不可一律对待。而是要一般要求与个别要求相结合,有教无类与因村施教相结合,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又各具特色。这是整体育人的另一个方面。

总之,用整体观点育人,就是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自成面目,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第二,用整体论处理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仅仅照本宣科却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历史的主要方面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才能处理好教材。我将人类历史的主要方面列成下表:

列了这个表,学生就可以知道历史书讲的是些什么内容。可以知道历史教材是从哪几方面着手编写的,而历史教材因为课时、篇幅的限制,讲历史时是有先择的,而不是面面俱到。此外,还制作历史系统图表,从纵的方面, 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把握历史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阶级斗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纵横交错,力求表现出人类历史系统的整体结构。有了这样的基础,便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备课时知所取舍损益,对材料运用自如。

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上处理章节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教材整体中的地位,和以前历史的联系,对以后历史的影响。或者说它在历史的整体结构中处于什么层次。这样才能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要放在历史的整体中处理。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舞台上活动,历史事件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演变。它们既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又体现历史的必然性。只有不把它们和整体相割裂,才能透过偶然发现必然,使历史变成科学。

以上是用整体论处理历史教材的三个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但有时又是颠倒过来的。

第三,用整体论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究竟采用什么方法, 要服从于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结构诸要素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学生、时间、

环境四大要素,即能动因素和被动因素。教师和学生属于能动因素,时间、环境属于被动因素。能动因素中,包括传授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认识等质量因素,等等。被动因素中,包括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室、设备、用品)等等。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优化教学整体结构,使所有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得到最大效益。

能动诸要素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就要综合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输出恰当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感情,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获得最好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恰当”二字。“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主观愿望不管多么善良,设计不管多么完美,但只要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达到教学整体结构的最优化。在这里,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原则充分地显示出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要对教学结构实行控制和调整。因此,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较多的活动机会,反馈渠道畅通,教师才能及时调控——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控制教学结构。

控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控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与贮存,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有序”。而信息有序的关键在于信息系统的开放,也就是要实行开放性教学。

信息系统的开放可分为三个序列,它们是同时进行和互相渗透的。

第一,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必须以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多角度的交叉感知,从而使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智力系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提高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的效率。

第二,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主要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我坚决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一个信息开放的天地。其中既有教师传输信息,也有学生阅读和观察,自求信息;还有互相议论、讨论和争论,交换信息。还配合着有计划的课外活动,开辟课外信息渠道,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信息得到扩大、加深和巩固。

第三,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较长时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信息,并形成了信息网络。而且每时每刻还将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因而信息网络经常处于动态之中。它不同于堆放物品的仓库,它的库存品即使不断变化,只是品种的变换,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它永远是被动的。而大脑这个贮存信息的仓库则是能动的,它有加工信息的功能, 使信息成为概念,成为网络结构。简单的概念可能一次、数次即能加工完成, 而复杂的概念则要多次加工才能完成。有的人的大脑善于加工,有的人的大脑不善于加工,这就形成智力上的差别。智力高者其信息网络经常是开放的, 俗称脑子活。智力低者其信息网络经常处于封闭状态,俗称脑子死。教师的责任,首先就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网络的开放。在历史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来帮助接收新的历史知识,并运用新的历史知识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从而比较容易地形成新的历史概念。而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还需要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语文知识、政治课知识、

甚至数理化生知识等,加以综合理解才行。当许多历史概念建立之后,还要启发他们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去推动其他功课的学习,并能分析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上,叫做知识迁移;在信息有序原理中,就叫做信息网络的开放。信息网络系统能处于高度开放之中,学生接收、加工和贮存的信息就能达到“有序”,即认识的不断深化。

要使信息有序,还要注意信息编码。在信息系统中,现代心理学表明, 人的大脑对于任何信息都赋予某种代码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形象(视觉空间形象、声音形象)、符号(文字符号、词语、数字),还有情感。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形象、符号、情感等代码,同时对它们进行加工组合,这就是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信息编码就是把要传达的信息找到最合适的代码形式并进行适当的组合。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这一堂课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哪些内容应该讲述,哪些内容应该讨论,哪些内容应该板书,哪些内容应该用哪类直观教具,哪些内容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等等。这样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在讲中国古代史战国“编钟”时,教材是这样介绍的:“音乐也有很高的水平。近年来在湖北随县出土了全套编钟和其他乐器。编钟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变化音比较完备,能演奏古今乐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教材主要是采用符号(文字叙述)代码形式,只有彩色插页中有一幅较小的编钟照片(视觉空间形象代码)。我如果只按课本讲述,学生所能得到的只能是比较模糊的信息,不能对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产生深刻的印象,也就无法对祖国悠久的灿烂文化产生热爱的感情。我在准备这一堂课时,认为必须加强形象代码和情感代码这两个环节。我手头资料有限,便千方百计借到了有关编钟的大幅全景图片和编钟演奏的录音盒带。在上课讲到编钟时,我张挂了编钟的全景图片,指图讲解:1978 年,在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这套编钟乐器,共 65 件,按到钟的大

小和音阶次第编组悬挂,故称编钟。最上层的叫纽钟,分 3 组共 19 件。根据对测音和钟上铭文的研究,纽钟是定调的。中层和下层的钟叫甬钟。中层共32 件,也分 3 组,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而且每组甬钟都可

以单独演奏。下层甬钟 14 件,形大体重,声音宏大深沉,演奏时起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编钟既能单独演奏,也能和其他乐器一起交响演奏。可见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音乐艺术水平,实在令人叹服。紧接着,我便播放编钟录音带。第一曲是《洪湖赤卫队》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清脆激越,表现了共产党员韩英的英雄形象,感人肺腑。第二曲是外国名曲,又把人带进一种欢快轻松的夜境。同学们也不禁为两千多年前的编钟音乐所倾倒。这堂课除了使用符号编码外,很大一部分是使用形象编码和情感编码来进行信息传输,达到了目的。

我们强调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指的是不要伪造和歪曲历史,而要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绝不是说,我们对历史没有鲜明的立场和感情。作为一个人民的历史教师,必须对历史上一切美的、善的历史现象加以发扬,对一切丑恶现象加以鞭挞,从而使学生对不同的历史现象产生强烈的喜、怒、哀、惧、爱、恶、憎、恨的感情,才能达到分清是非,树立理想,培养情操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信息必须采用情感编码。首先,教师本身对这些历史现象充满强烈的喜怒哀乐,必然会从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表现出来,

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甚至终生难忘。(情感信息和其他信息一样, 都是可以记忆的)形象编码在历史教学中也是经常运用的。只有通过视觉空间形象和声音形象,才能使学生对一些历史过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从而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历史。如果违反信息编码的规律,就可能使学生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所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同样的 45 分钟内,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在教书育人这个系统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和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并不总是能协调一致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新时代的青年,主动性和独立性很强,不但不完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有时还会出现对立状态。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只有对学生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才能师生协调,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休两个积极性。所以我把这五者作为教书育人的整体原则,贯串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

现在,将综合式历史教学法的整体结构表述于下页。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首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