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别国之长,补自己之短

利用会议等各种上层活动的机会,不拘形式地向来自实际,来自基层的同志作调查,是周恩来一向重视并一贯坚持的独具特色的调查方法。

1970 年 7 月,日本农村青年友好访华团访问我国。起初,外事部门并没有考虑请周恩来接见这个团。当周恩来得知该团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日本农村,又是基层的工作人员时,为了调查了解日本农村的情况,决定接见这个团,他说:“放着这么多人,主动送上门来,你们不调查研究,怎么做工作? 今天我把其他工作都放下,反正天也塌不下来,我舍不得这个机会,见他们一次,专干这个事,作调查嘛!”在这次接见中,周恩来同外宾进行了长达4 个小时的谈话,从日本农村的耕地面积、谷物产量,到使用的农业机械、农民收入等,都一一详尽地作了调查。周恩来这种严肃认真的精神,虚心向外国朋友求教的态度,不仅使在场的中国同志深受教育,也打动外宾的心。访华团团长常山升回国后,又专门找了从事农村研究的营沼正久教授,重新收集了大批材料,并同营沼正久教授一起再次访华,向我国有关部门作了详细介绍。

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家,周恩来具有宽广的胸怀,深远的视野。他不仅注重调查研究中国的国情,而且注重调查研究外国的情况。表现他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那就是: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要发展国际间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人之短,引为鉴戒。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周恩来一向主张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去,放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

上去,不能作“井底之蛙”,不能固步自封。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 才有竞争。不仅要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而且要与外国,特别是与发达国家作横向比,看到我们还很落后,这就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使我们自己变得先进起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周恩来总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密切注视世界科技的每一个重要进展及其应用。

1973 年 2 月,他在听取国家计委的汇报时,对不敢理直气壮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倾向提出了批评,说:“最近我们出去了两个代表团。一个医学代表团在国外看了回来,不敢做报告。要他们做报告,有一个军代表说,不要把我们说得一团漆黑。结果他们不敢讲了,这种风气不好。出去花了不少钱, 回来连报告也不敢做。科学家代表团出国回来后,也一个报告没写出来,不敢谈人家的长处,也不敢谈我们的短处,这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有些人自己不懂,又随便给人家戴帽子。我们组织人出国参观考察,就是为了学习人家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