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周恩来 26 岁时,就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曾主持制定了军校的《政治课程训练计划》,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阅读”,目的在于使学生有理想、有主义,“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法, 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

1925 年,由黄埔军校学生组成的东征军,两次开赴东江讨伐陈炯明叛

军。周恩来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组织了一支有 237 人参加的宣传总队,随军行动。同时制定了《战时政治宣传大纲》,印制了《革命军东征告各界人民书》,规定宣传队的任务是鼓舞士气,检查军纪,发动民众,瓦解敌军。周恩来在东莞市民大会上发表演说,进一步阐明了东征的目的:“本军系解除人民痛苦而来,增加人民幸福而来,愿大家戮力同心,共促革命成功。”抗战初期,重新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周恩来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政

治部副部长(部长是陈诚),所直接领导的第三厅,担负战时宣传和动员任务。他经常写文章和做演讲,向民众和军队进行宣传。1938 年 1 月,他发表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认为做好了抗日军队的宣传工作,就能“把民族抗战的战斗力提高”,“把官与兵、军与民联结成一条心,像一个人一样, 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战斗到底。”

周恩来主张抗日要一手拿枪杆子、一手拿笔杆子,实行军事与宣传并重的方针。他说:“在对日作战中,对我们的胜利消息应该尽量地宣传,对敌人的欺骗宣传应该不放松地驳斥。敌人贴了一个布告,我们也应该贴一个布告,揭露敌人的欺骗。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要迟疑。我们政治部以后应该听敌人的广播,好好研究对策。”开展对敌宣传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就在于“动摇敌军军心,使他们部队里的反战情绪高涨,不愿意打仗,到最后五分钟不拼

然而,国民党奉行的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由于抗日是压倒一

切的任务,国民党反共不得人心,就使共产党在宣传上占了很大优势。国民党一旦有反共的企图或行动,周恩来在主张军事迎击的同时,便动员舆论力量起来制止和反对。

1941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及所辖 9000 余人在茂林遭国民党军队伏击, 蒙受重大损失。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怒不可遏,打电话斥责何应钦:“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为了抗议国民党,公布皖南事变真相,《新华日报》准备了一篇长篇报道,并约周恩来写了一篇社论。由于报道和社论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机关扣压, 报纸上留下了一块半个版面的空白。于是,周恩来悲愤地在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同时写了一首诗: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山城震撼了,国民党派大批特务分头拦截报童。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 立刻跑到报馆,带领工作人员冲破国民党的封锁,走上重庆街头,分发报纸。

国民党当局受到各民主党派以及国民党民主人士的指责,美国记者斯特朗还将真相在美国公布,英美等国以停止对蒋介石援助相威胁。蒋介石在政治上很被动,哀叹:“美国因受共产党宣传的盅惑,援华政策几乎动摇。” 不得不对反共有所收敛,保证“今后决无反共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