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

周恩来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尽管他有非常繁忙的外事工作,但他的工作顺序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外事服从内政,内政为了经济建设。那么,经济建设坚持什么思想路线呢?他总是讲: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综合平衡。

他针对 1953 年和 1955 年两次忽视经济规律、操之过急的“冒进”倾向, 说:“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事实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

1955 年冬季,毛泽东抓住国际形势呈现缓和趋势的机遇,决定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步伐,提出了一些过高的指标。周恩来让政治秘书范若愚查找马克思的话:“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给那些头脑发热的人泼冷水。

他采取了对 1956 年的高指标“压一压”的措施,以充分的理由说明二五计划的第一方案“冒进了”,第二方案也是“不可靠的”。他和陈云在北戴河主持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大部分指标进行调整,拿出第三个方案。可是, 由于毛泽东坚持经济上的急躁冒进,使周恩来“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受到挫折。以后,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收拾残局,扭转混乱局面。

周恩来提倡实事求是、崇尚实际的风格,还表现在他积极提倡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上。例如:1969 年,毛泽东批示国内组织彩电攻关, 攻了三年,成效不大,周恩来即批准第四机械工业部引进了一条彩电生产线。

1972 年,毛泽东在列车上听一个服务员说,为了买一条涤纶裤子排了两小时的队。回京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谈起这件事。周恩来正希望毛泽东开这个口,当即把握时机,要工业秘书顾明找来国务院的主要工业部门,联合拿出了一个 43 亿美元的引进方案,其中包括 4 套化纤生产线。

这时,王洪文提出要在上海自力更生搞 1 套 30 万吨与国外同样先进的合

成氨厂,并抢在进口成套设备之前投产,结果搞了 10 年之久,才勉强出产品。

因为进口设备有 1 套要运往大庆,江青竟在政治局里大发脾气,说这是有意丢大庆人的脸,明目张胆反对自力更生。周恩来敢于“抗大流”,坚持引进了 13 套 30 万吨的合成氨设备,虽然花了 5 亿多美元,但投产后五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在核电站建设问题上也是如此。四人帮插手抓尖端工业,其实他们一窍不通,说我们的原子弹可以上天,为什么自己不能建核电站,反对引进。争来争去,他们决定在上海附近自力更生建 1 座 30 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3 年

规划,结果搞了 10 年。

关键原料是炉中的铀棒,国产的性能当时还不可靠。当核电站考察小组从国外归来时,周恩来于午夜 3 点打电话去询问,听后坚持下决心引进。周恩来病逝后,邓小平继续引进核电站设施,如在深圳附近建成的大亚湾核电站,现代化程度就高多了,投产也快些,从而证明了周恩来预见的正确性。他目光远大,当时就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但不是关起门

来搞,要学习、利用国外先进的东西。对待引进,他提出了“一用、二学、

三改、四刨”的方针,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