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无小事

周恩来有一句格言:“外交无小事。”因为外交代表国家工作,接待对象是各国贵宾。如果稍有疏忽或处置不妥,看起来的“小事”可能会变成“大事”,甚至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

1954 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周恩来对接待外国记者作了五条指示:一、来者不拒,区别对待;二、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三、对记者提问,不滥用“无可奉告”,已经决定和授权的事, 都可以讲,答不上的,记下来以后再答;四、据理反驳挑衅,不要疾言厉色; 五、答中有问,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地结交朋友,并指示为友好记者举行小型宴会,为一般记者举行大型冷餐招待会。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放映了《1952 年国庆节》记录片。瑞士记者当即报道:“当全副武装的中国军队和手捧鲜花的姑娘们出现在日内瓦的银幕时,

西方和东方的无冕之王都发出一片赞叹声。”但是,美国记者却说成是搞军国主义。周恩来指示:“即使个别人这样说,也值得注意,再给他们演一部

《梁祝哀史》。”

《梁祝哀史》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拍摄的彩色越剧片,外国人听不懂唱词,看不懂字幕,会有效果吗?工作人员只好写了一份长达 16 页的说明书,准备译成外文散发。

不料,周恩来批评这是搞“八股”,指出:“十几页的说明书,谁看? 我要是记者,我也不看。”当即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在请柬上写一句话: “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行了,再在放映前用英语作三分钟剧情介绍。你们试试看,保证不会失败。我敢打赌, 如果失败了,我买一瓶茅台酒送你。”他还叮嘱工作人员,不要送请柬,只要把请柬放在餐厅门口的桌上,让愿意看的人自由地取。

果真,当晚座无虚席,演到“哭坟”、“化蝶”时,黑暗里传出了啜泣声。放映结束,灯光复明,观众还如痴如醉地坐着,沉默了 1 分钟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纷纷赞叹:“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更感人,仿佛置身于音乐与图画之中。”一位印度记者说:“中国在朝鲜战争和土地改革期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稳定,这一点比影片本身更有意义。”但是记者们不知,请柬上那句别致的“广告词”,是出自共和国总理之口。

吃在中国,国宴更加讲究,必须符合礼仪。60 年代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宴会,外宾们对味道鲜美的中国菜大加赞赏。

随后,服务员又端上一道汤菜,由冬笋、磨菇、荸荠等雕刻成各种图案, 浮在汤上。其中,冬笋是按中国民族图案“■”字形刻的,外宾误认为是法西斯的“■”形标志,吃惊不小,便向周恩来请教。周恩来先是一怔,仔细看了看,要翻译解释:“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图案,读成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祝福。”接着,他举箸并风趣地说:“就算是法四斯标志也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1971 年 10 月,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结束了在北京的访问后,由周恩来按往常的习惯,陪同去广州参观。在广州举行了一次宴会,周恩来照例事先去检查宴会厅的布置,结果发现工作人员把人家的三色国旗挂颠倒了。他批评了负责接待的人:“这不是出我们国家的丑么?” 并一再指出:“外交无小事,颠倒挂国旗,就是外交失礼行为,决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