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糟竭虑,护卫英华

“老干部是党的财富”,知识分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产”。这是周思来的一贯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这些精英们的领导和参予。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四人帮”一伙要搞乱全国,篡党夺权,首先就要打掉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拉大旗作虎皮,采用卑劣的手段,对一大批领导干部和文化精英搞残酷迫害、无情打击,还要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周恩来却在当时极其复杂、似乎无望的情况下, 以政治家的韬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为党和国家保护了成千上万的干部和人才。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谈了他对周恩来的看法。当时,“他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他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连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

周恩来谨言慎行,没有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并非由于怕冒风险。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一向临危不惧,不怕牺牲。但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他选择了一条

比直言不讳、牺牲自己更为艰难和痛苦的道路。在那个关键时刻,如果公开站出来反对未必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他相信,从全局考虑,与其逆流而进,不如委曲求全。只要他还是总理,日常的政府工作和经济管理就能比较正常地运转。他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受迫害的各级干部, 并且还能减轻全国无数人的痛苦。如果他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势必会使已经展开的“全面内战”更加激化。从长远来看,他对极“左”分子坚持斗争, 使他们夺取最高权力的野心无法得逞,也使国家不致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概是摆在周思来面前唯一明智的选择,也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 10 年阳寿为党和国家保存了一大批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