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拒绝台湾记者人场
1954 年 4 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为解决朝鲜停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会议期间,近千名各国记者的目光,时刻注视着中国代表团,为了让世界了解新中国,周恩来对代表团的一切活动包括每个人的举止仪表都作了具体要求。
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通过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对代表团和工作人员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一次,中国代表团举行新闻发布会,台湾中央社记者王家松赶来参加时,被我方新闻联络官拒绝入场。
这件事后来被周恩来知道了,便问新闻联络官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要警惕王家松在这里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周恩来说:“警惕是必要的, 但没有事实根据的警惕,就会制造紧张,给工作造成损失。把人家拒之门外, 既不利于人家了解真实情况,又于情理不合。没有根据他说人家是国民党的官方代表,反给人造成两个中国的假象。”接着,周恩来还教给他补救的办
法:在我们的记者中找一位便于和王家松接触的,向这位台湾记者作些解释, 并告诉他欢迎参加今后大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同时又叮咛要掌握好分寸, 要顾及他的处境,不要使他为难,更不能使他丢了饭碗。
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工作,外交对象是各国政府及其当权者,所以,外交领域不存在可以掉以轻心或等闲视之的问题。古人云:“祸患常积于疏忽, 智勇多困于所溺。”疏忽大意往往会酿成大错。
周恩来经常告诫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志和接待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外交活动中,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这类不准确的字眼。有一次,在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周恩来在宴会前了解饭菜的准备情况,他问:“今晚点心是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回答:“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糟了,周恩来追问:“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那位工作人员挨了批评,也受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