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墙倒众人推”

人们对周恩来为人的和蔼宽厚印象极深,他自己则认为母教的仁慈和礼让,对他的性格形成很有影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委给国内团中央的报告,曾经对他有“态度温和”的评语,其实这只讲了他性格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刚强坚定,不过这种刚强性格的表现形式,是以外柔内刚、柔中带刚出现的。

南昌起义时,他对张国焘阻挠起义感到十分气愤,拍桌子大发其火,但还是留了台阶让张国焘下台,使其作为中央的随军代表,与起义队伍一起南下广东。

后来,张国焘又在长征途中搞分裂活动,把中央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干部杀了一些,廖承志也被监禁,处境相当危险。在廖承志被押往预旺堡的路上,正巧与周恩来相遇。他的父亲廖仲恺、母亲何香凝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与周恩来是开办黄埔军校时的好友。此时,他想:如果不与周恩来打招呼,可能失去一次获释的机会;如果主动去打招呼,又可能给周恩来和自己带来麻烦。虽说周恩来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是张国焘的同级(张国焘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由于顾忌张国焘心狠手辣,他感到踌躇不定。两人擦肩而过时交换了一下目光,周恩来看出了廖承志的难处,点点头,装着若无其事走开了。

晚上,周恩来专程到张国焘那里,要警卫把廖承志带来。当着张国焘的面,他故意厉声责问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吗?”“认识得深刻不深刻?” “改不改?”廖承志一一作了肯定的回答,然后,周恩来才转过身对张国焘说:“他还可以为革命工作嘛,给他一条出路吧!”廖承志后来回忆:“周恩来考虑问题很周到,如果他不这样问我,当天晚上我就可能掉脑袋。他对张国焘挑明后,我的待遇得到明显改善,不久就被释放了。”

人人都说周恩来人缘好,但人缘好不是天生的,要用人生品格去营造。正因为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从不仗势逞权或落井下石,才赢得了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的尊敬。

中共六大之后,他与李立三共事,主持中央工作,但在策略上有分歧。1930 年春,周恩来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了李立三“左”倾盲动的危害性,周恩来刚走,李立三就加紧推行“夺取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的计划, 调集红军“进攻南昌,夺取长沙,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多次在党的会议上号召肃清周恩来的“右倾危险”,称“过去没有抓周恩来的一切问题, 这是我们的疏忽”。结果,由于李立三蛮干,到处碰得头破血流,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8 月,周恩来受命回国纠正“立三路线”,人们料定会对李立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他在六届三中全会上严肃批评了李立三后,仍提名李立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写信向共产国际求情。

周恩来宽以待人的品质还体现在与毛泽东的关系上。在江西中央苏区, 周恩来的党内职务比毛泽东高,也曾批评过毛泽东在肃反扩大化中的错误, 尤其是对“富田事变”的处理。在 1932 年 10 月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博古等大多数人要解除毛泽东的职务。只有周恩来不搞“墙倒众人推”,反而替毛泽东辩解,仍建议由他“负指挥战争之责”。毛泽东牢记了这段情谊,后来说:“在宁都会议上,我的反对者要将我开除出去,

只有周恩来不同意。”他们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