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名利,甘当助手

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协调伟大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即过“名利关”。中共党史上也不乏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追名逐利、争权夺势的较量中身败名裂,如张国焘、高岗、林彪⋯⋯

周恩来的高雅脱俗,在于他不计个人利害的功名观。

还是在南开上中学时,尽管品学兼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都是活跃分子, 但他从不骄做,从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绝无令人敬而远之的领袖欲和权力欲,他认为:“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者。看定一件事应该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计利害。”

从青少年开始,周恩来就看不惯那些虽然不乏才干作为,但却内怀邀名之心、爱出风头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重视个人的“名”,在一篇《论名誉》的作文中,他甚至把“名”视为“人生的第二生命”。但他心目中的“名”, 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名誉”,而不是反映个人利益的“名位”。

显赫的名位,并不必然带来高尚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名誉的罪人。协调二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重名誉而不能重名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正是这种“不私于个人”的伟大人格,使周恩来圆满地处理了“领袖与助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