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战略,协同攻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尖端科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从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组织协调等看,都存在不少困难。周恩来以其雄才韬略和高超的组织才能、严密的协调艺术,和中国科技人员一道,在中国尖端科技这张白

纸上,画出了最新最好的图画,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完满的答卷。

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1949 年春,正在为筹建新中国而日夜操劳的周恩来,就把核工业建设列入了他的议事日程,并批拨外汇,让有关的科学家们在国外采购一些仪器和图书资料,以便筹备和发展核工业。

1954 年,周恩来指示中国科学院组织在京的有关科学家,向中央各部委、地方的领导人宣传原子能的科普知识。

1955 年 1 月,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等关于原子能问题的汇报后,毛泽东当即指示:“我们要大力发展原子能研究工作。”会后,周恩来就此作了五项部署:

一、加速培养专业人才;

二、及时统筹调整各类留学人员,以济急需;

三、成立中央三人领导小组,加强党和政府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领导; 四、组建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原子能核科学委员会;

五、建立我国第一个综合性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基地。此后,中国的原子能工业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

核工业的发展,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它要求各科研机构、各生产部门之间,既要分工,又要配合,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总体规划,以便掌握轻重缓急,保持协调。

制订和执行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规划,关系到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合理使用,担子之重,非常人所能胜任。

周恩来挺身而出,亲自领导我国科学工作者着手制订第一个科学技术 12 年规划。他明确指示: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建立世界上已有的, 又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尖端学科,如喷气技术、计算技术、原子能和无线电电子技术等,都被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发展。

当时,我国在原子能技术方面得到援助的只有苏联,但苏联政府在答应“全面援助”后不到 4 年,即 1959 年下半年,就单方面撕毁了所有援助中国的核科研协议,并撤走了专家,使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起步不久的核工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自己动手,从头搞起,准备用 8 年时间搞出原子弹。”这个声音出自共和国总理之口,表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也是对中国科技人员的鼓励和信任。

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我国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重大技术难关没有攻破,为此,在 1962 年 11 月,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三机部和总参提出的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奋斗目标和发展我国尖端事业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讨论。刘少奇提议:“这件事要请总理出面才行。”

这是党的重托,人民的信赖,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有 7 位

副总理和 7 位部长参加的 15 人专门委员会,负责核武器研制工作。

周恩来发誓:“就是没有裤子穿,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核力量。我们要搞尖端国防。”在他的主持下,专门委员会开了不下 40 次会议,提出了先抓原

子弹,再抓氢弹和战术导弹的战略思路。

为了全面地组织核武器研制,加快各部门多单位的运作,他主持研究和制订核武器总研制的各种具体方案,并统一组织和协调 26 个部、委(院)和

20 个省、市、自治区的 900 多个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将这些单位、

部门的数十万人拧成一股绳,解决了近千项重大课题,于 1963 年 3 月正式拿

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

随即,周恩来提出了短时间内完成氢弹研制的要求。1966 年 12 月 28 日,

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半年之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 300 万吨级的空投氢弹试验。

“两弹”试验成功,只相隔 2 年 8 个月,其发展速度、威力与技术水平均比美、苏的首次试验要高。

中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