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

周恩来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有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等,反映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郭沫若是他交往甚久的挚友,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抗战开始后出任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鼓动工作。由于鲁迅病逝, 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旗手。鉴于郭沫若在文学、史学等领域的巨大贡献,在政治上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在文化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影响,经周恩来提议,中共中央于 1938 年正式作出决定,确定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

1941 年 11 月 16 日,是郭沫若 50 岁寿辰,周恩来提出要为他祝寿,并

纪念他从事创作 25 周年。郭沫若回答:“不必要吧,我没有什么大的贡献。” 周恩来解释:“为你祝寿,不仅是表达对你所作贡献的肯定和敬意,更重要的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斗争,为你举行创作 25 周年纪念,又是一场重大的文化斗争。通过这次斗争,我们可以发动一切民主进步力量,来冲破敌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法西斯统治。”

他不仅指定阳翰笙负责筹备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而且出席了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的祝贺会。他在会上致词:“郭沫若先生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他是革命的诗人,又是革命的战士,无论从他的著作里和行动中, 都燃烧着烈火一般的热情。他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是特别值得我们效法的。”同日,《新华日报》上还刊登了周恩来写的代论《我要说的话》,指出:“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继鲁迅之后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调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进北京工作一事,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支持。1954 年,在顾颉刚调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之前,有位朋友问他在上海能挣多少钱,他据实回答:除书店业务外,还有几处兼课收入,每月可得 500 万元(旧人民币)。这些话传到北京

就走样了,说成“顾颉刚要 500 万元,不然就不来北京”。当时,国家公务人员每月才几百元作零用,听说顾颉刚要几百万,真是“狂妄”。周恩来知道后,不但不怪他追求高薪,有个人主义,反而在国务院会议上说:“中国有几个顾颉刚?他要 500 万就给 500 万,一定要让他到北京来!”周恩来的话传到顾颉刚耳中,他表示不要高薪,立即进京,并说:“我从周总理身上,

看到了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57 年以后,党内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思想开始滋长,甚至用“五子登科”(即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走“白专道路”来打击和压制知识分子。周恩来立即指示:这些做法和提法都是错误的,他们政治学习少了点,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能算“白”。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分之五原则,即每周要保证五天时间用于业务上。

1962 年 3 月,他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会议上,再

一次拨乱反正,重申 1956 年知识分子问题座谈会上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同意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指出:“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人民的知识分子。”这才引出陈毅的那段“脱帽加冕”的佳话,即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