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生死问题是人生最大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又集中在对死亡的看法上。对死亡的态度,恰好是对生存态度的反证:惧怕死亡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不怕死亡的人,才能乐观进取,力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业绩来。

周恩来对死亡的态度非常理性,也非常超脱。他说过:死亡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害怕也没有用。因此,他不害怕死亡, 也不企求生命的重复,唯愿以有限的生命迸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如果把他的人生观归结为一点,就是“尽心尽力”。他认为: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件事, 就不枉为一生,也就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周恩来留给世人的印象:像一头负重的老黄牛,更像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将身体和精神的潜力发挥到了极点。1975 年 9 月,即在他病逝的半年前, 他在医院接见了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书记维尔德茨。宾主寒喧之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主人的健康上。周恩来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但是,他还是向客人

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告诉客人:“现在,副总理(指邓小平)已经全面负起责任来了,他干得比我好!”显然,他把接力棒传递给邓小平,是他最后“尽心尽力”的举措。

不久,他的病情明显恶化,癌细胞进一步扩散,到 12 月中旬就已经处于弥留状态,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那干瘦的脸上黄里带青,颧骨十分突出, 那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也发黄变钝了。朱殿华给他理了 20 多年的头发,托信去要给他理发,他回答:“不用了,老朱看到我病成这个样子,会难受的。”

1976 年 1 月 7 日,在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微微睁开眼睛,很吃力地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还是别人。他在嘱托自己身后事时,更显示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品格。他要求将自己的骨灰撒入祖国的江河大地,认为这也是为人民服务。周恩来连骨灰都没有留下,彻底地回到了他的本真境界,但他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永不消逝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