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的“周圣人”
周恩来与杨虎城是历经风雨考验的挚友。杨虎城出身贫苦的佃农家庭, 早年思想进步,投奔孙中山闹革命,参加北伐。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非常同情共产党,曾想方设法保护过共产党员。西安事变前,他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即西北军)司令。在民族危亡和共产党政策的影响下, 1936 年 12
月 12 日,他与张学良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并请求共产党派代表前来共商救国大计。
周恩来到西安后,杨虎城负责他的安全和生活。第二天,周恩来同他谈了共产党对西安事变的看法,以及和平解决的方针。杨虎城听后十分诧异, 原估计共产党一定会借机报复蒋介石十年的血海深仇,没料到主张和平解决。但他对释放蒋介石非常担心,认为蒋介石是一个毫无信义的人,如果释放他,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他在听到周恩来的全面分析后,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说:“共产党完全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置国共历史深仇于不顾, 令人十分佩服。我愿与张司令同中共一起力促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没有听从周恩来的劝告,悄悄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审判和关押。风云突变,西安古城处在极为复杂的局势之中。在南京政府的政治分化和军事压力下,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内部围绕对南京政府的和与战问题,生了分歧和斗争。两派都争取杨虎城站在自己一边,杨
虎城处境艰难,思想斗争非常激烈。
为了缓解矛盾,取得共识,周恩来与杨虎城频繁接触,不厌其烦地帮助他分析形势,认清和平解决的光明前途,并和以杨虎城为首的西北军、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协商,由杨虎城领衔向南京政府发出措词强硬的电报,抗议扣押张学良和妄图重新挑起内战的阴谋。同时,还共同协商组成由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面的联军。拟定了作战计划,部署了迎战态势,以防万一。
1937 年 1 月底,由于南京方面的进逼,西安内部的主战派活动更加激烈, 使杨虎城的主和思想发生动摇。杨虎城曾对其部队内部的共产党员南汉震说:“张司令到南京回不来了。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还可以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从蒋介石的为人看,和平解决的前途就是牺牲我,我不能看着自己就这样完了。”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告诉杨虎城和东北军的少壮派军官,表示:“只要你们团结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你们和张先生,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给你们全力支持。”大家议论后,觉得共产党一片真诚, 一致同意主和。周恩来还提醒大家说服部下,加强团结,共同对付来自南京政府的压力。
可是,东北军的少壮派军官出于对张学良的感情,还是枪杀了主和的王以哲将军。顿时,和与战的矛盾又被激化。面对严峻形势,周恩来沉着、冷静、迅速而果断地帮助杨虎城采取稳妥的善后处理措施:一方面,去王以哲将军家里吊丧,安慰家属和广大主和派将士。另一方面,又把主战的孙铭九等转移出去,保护起来,避免了一场内部厮杀,从而保证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事后,两派都感谢周恩来,杨虎城叹服地说:“周恩来不愧为‘周圣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出国考察。这时,抗日战争打响了,他为了投身全民族抗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提前回国,但遭蒋介石软禁。周恩来深表同情,无时不惦念这位诤友,只要有机会就向社会呼吁,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将军。
1945 年秋,国共重庆谈判时,周恩来专门向蒋介石提出释放张学良、杨
虎城的要求。1946 年 12 月,在延安召开纪念西安事变 10 周年的大会上,他深刻论述了西安事变的意义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历史功绩,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成的;蒋介石抗战,是张、杨两将军顺应人民公意逼成的。张、杨两将军从此获得人民的谅解和拥护,也不是偶然的。现在抗战胜利已经一年多了,然而,张、杨两将军却被蒋介石幽囚了 10 年。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裁判。”
1949 年底,周恩来获悉杨虎城一家四口在重庆被蒋介石杀害的消息,心情万分悲痛,眼泪夺眶而出,井指示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立即赶赴刚解放的重庆,通过办理丧事,揭露蒋介石的残暴罪行。
1961 年 12 月,为纪念西安事变 25 周年,周恩来邀请杨拯民、张学思(张
学良之弟)等 20 多人,在北京饭店共同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周恩来在会上再次肯定了西安事变的意义,表达了对张、杨两将军的怀念之情。席间,周恩来泪流满面,深情地说:“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25 年了, 杨先生牺牲了一家四口,张先生还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怎能不使人想起他们而落泪呢?”在坐的人心情十分沉痛,张学思说:“张、杨两将军是共产党的好朋友,为国为民流血尽力。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如此重视、关心,作为张学良的弟弟,我首先感谢周总理的关怀,同时向社会呼吁,逼
迫台湾当局早点释放我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