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要“有所为,也何所不为”

周恩来说过:“策略是根据形势的变动而变动的,但策略又是为着实现基本方针的。”宣传策略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条件,灵活变通,有的放矢。蒋介石在抗战不同时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反映在宣传上就要有分寸。当他的进步性占主导地位时,应该鼓励和援助他;当他的反动性占主寻地位时,应该揭露和抵制他;当他动摇于两者之间时,应该一面团结一面批评他。只要他不撕破脸皮,我们在宣传上就要留有余地。

抗战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公开宣传主要是通过报刊进行的。但是,周恩来在重庆办的《新华日报》一直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周恩来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报方针,凡报道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斗争、揭露国内外反动派破坏抗战阴谋的消息,就坚决“有所为”;超出这个限度或一时不便报道的消息,就“有所不为”。国民党找不到查封的借口, 就能守住这块阵地。《新华日报》在大后方合理合法地存在下来,并一直公开发行,成为蒋介石的“心病”,但他却无可奈何。

周恩来还要求西南地下党向中间派约稿,这样做,既可以动摇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也可以形成公开宣传的多线纵深配置。对于“有所不为”的内容, 周恩来组织多种形式进行秘密传播,以弥补公开宣传的局限性。蒋介石看到人心难收,对共产党的宣传很是恼火。

1941 年 5 月,日本侵略军对山西中条山地区突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

党军队疏于防备,损失了 7 万兵力。《大公报》为掩盖败绩,在社论中竟将失败原因说成:“18 集团军集中晋北,迄今尚未与友军协同作战。”

第 18 集团军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这篇社论实际上是在指责八路军“坐山观虎斗”。周恩来看到这篇不负责任、信口胡说的社论,极为不满,

当天晚上就写信给《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和王芸生。指出:“我可以负责地转告贵报,贵报所载并非事实”,过去“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在中条山站得住, 不就是我 18 集团军在晋东南反扫荡的战果吗?”这次“你们《大公报》和中

央社都报道了太行山晋北我军对敌激战,而这些地区只有 18 集团军,这些杖

不就是 18 集团军打的吗?”“山西不只有中条山,还有太行山、五台山、吕

梁山,不就是因为我 18 集团军控制了这些地区,才牵制了敌人不敢渡黄河吗?”最后,他告诫《大公报》的主编们:“敌所欲者我不为,敌所不欲者我为之”,希望“贵报当能一本大公,将此信公诸读者,以正视听。”

《大公报》没有理由不刊登周恩来的信。随之,《大公报》刊登了这封信,实际上等于纠正了前次的报道。毛泽东从报上看到了这封信,立即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称赞:“这封信写得很好!”

当时,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还有一位同志写了篇揭露国民党阴谋的稿子, 送给周恩来审查。周恩来看后,觉得四面出击,没有抓住要害,便打了一个比喻来启发他:“一个猎手的枪法好坏,不在于他一下子打出了多少发子弹, 而在于他是否能一枪命中靶心。”

周恩来做宣传工作,就能抓住事情的本质,一枪中的。宣传工作做好了, 共产党的主张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入人心,等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国民党虽然感到很头痛,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默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