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是周恩来在 1955 年 4 月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

的。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由 29 个亚非独立国家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4 月 18 日,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幕。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对这次会议十分害怕,一开始就施展种种阴谋,企图阻挠和破坏。台湾国民党特务制造了“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中方代表团部分成员和记者被害。接着,又派出了暗杀团组织,打算在万隆暗杀周恩来等,但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暗杀组织成员中有人向中国代表团报告了,中国代表团及时采取了预防措施。帝国主义见破坏会议召开的阴谋没有得逞,转而又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某些隔阂,进行挑拨离间,企图使会议陷于无休止的争论而归于失败。

他们首当其冲的是挑拨其他亚非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因为在参加会议的 29 个国家中,同中国建交的只有 7 个,而接受美国援助的有 22 个。许多国家对中国很不了解,有些甚至怀有恐惧或敌意。会议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不和谐的调子,一些国家的代表提出“共产主义威胁”、“颠覆活动”、宗教信仰自由等问题。菲律宾代表卡洛斯·罗慕洛诅咒共产帝国主义比资本帝国主义还要坏,甚至把中国贬为克里姆林宫的一个傀儡。另外,主张和平中立的国家同参加了军事集团的国家唇枪舌剑,几乎使会议陷入僵局。会议气氛相当紧张,新闻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想倾听周恩来如何应答。

鉴于以上情况,周恩来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作为书面稿印发与会者,自己则利用午间的短暂休会时间起草补充发言稿,用以回答对中国的造谣中伤。他一边写,一边交工作人员译成外文。下午轮到中国在会议上发言时,周恩来登上了讲台,以响亮的声音指出: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顿时,人们感到会场上的空气变了。原来,可以感觉到有一只黑手想把会议拖向失败的方向,现在,另一只强有力的手把那黑手推开了。

会场上鸦雀无声,听周恩来讲下去: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

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他在发言的最后说:“16 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望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的发言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当他回到座位时,许多代表过来同他握手祝贺。缅甸总理说:周恩来的演说是“对打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有些在会上发表过攻击中国言论的代表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短短 18 分钟的发言,驱散了会场上空的乌云,引导会议绕过暗礁,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来,也使与会各国和整个世界进一步认识了新中国。

经过几天时间,万隆会议 29 个国家找到了构成“万隆精神”的共同语言:

和平、独立、合作、团结、协商、求同,这个结果大部分来自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艺术。在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文件这个关系会议成果的重大问题上,周思来更加显示了他灵活应变、协调矛盾、求同存异的本领。

他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说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当有的代表表示不同意五项原则的措词和数目时,他说:“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才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并永久地载入史册。

美国政治学家鲍大可认为,周恩来在万隆的表演完全证明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