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天候”工作的总管家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不知疲倦的人,那么,周恩来就是一个。他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总理”,被看作中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代表。

周恩来从新中国诞生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担任共和国总理长达 26 年。他始终工作繁忙,常常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有时通宵达旦地处理公务。他通常是清晨 5 点钟才开始睡觉,8 点钟以前又得爬起来。办公室里,各种硬皮文件夹子早已排好了队,秘书们急切地等待他批阅,直到上午 10 点才能把这些电报和急办文件处理完,接着便约各部门负责人谈话,以及接见外宾。晚上在西花厅的院子里散步,也只走三五分钟。他的秘书们异口同声他说: “我们在总理身边工作,亲眼看到了总理忠心耿耿为国家、为人民工作的情景。这情景对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用呕心沥血四个字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

周恩来是中央常委、军委副主席、政协主席、国务院总理,党和国家机关、人大、政协、群众团体的大事,都往他这里报告。总理办公室设有 20 多个秘书,每个人分管几条线,这么多秘书对着他一个人“轮番作战”,他能不累吗?何况他还要亲自主持各种会议,接待外宾,会见各方面人士,或约人谈工作。周恩来每天晚上再回到办公室,秘书们又是抢着递文件,都强调自己的文件重要,希望早点出手,因为身后还有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们催着回话。

周恩来总是太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更忙了。许多副总理和部长被打倒了,担子都压到他肩上。林彪、四人帮只管抓“政治”、搞运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事,就叫他顶着,光是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就不容易解决,何况还有各方面的问题需要处理,简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不久,他感觉房间里的空气不好,原来是患了心脏病。继续工作随时都

可能发生意外,邓颖超让医生在他的上衣口袋里装一瓶硝酸甘油,这个瓶子也就成了他连续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办公用品”。

他没日没夜地干,可工作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一样,总也不断流。晚年,他病卧床上,也把文件抱来,背靠在床头上,两腿弓起来,把文件放在腿上批阅。卫士看了不忍,找来一块木板,做成一张小桌,一边高,一边低,呈斜面放到床上,这张小床桌也就成了他不可缺少的办公用具。

如今,小药瓶和小床桌已成遗物,都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陈列着,见物思人,记忆犹新,谁都为人民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周恩来忘我工作时,连邓颖超劝他休息也不起作用。邓颖超只好请警卫人员每隔几分钟就往室内看一眼,看他是否还在那里工作,免得发生意外。他身边的秘书、医生、警卫员、服务员、炊事员和司机心急如焚,经过反复酝酿,决定联名给他写张大字报。大字报写着:

“周恩来同志:我们要造你一点反,就是请求你改变现在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才能适应你的身体变化情况,从而你才能够为党工作得长久一些、更多一些。我们从党和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强烈要求你接受我们的请求。”

叶剑英、李先念、陈毅、聂荣臻、李富春等许多中央领导人看了这张大字报,忍不住掉泪,表示坚决支持,在上面签了名。周恩来对群众的意见历来十分尊重,这份大字报的强烈无产阶级感情使他深受感动,便在大字报下面工工整整地写上:“诚恳接受,要看实践”八个字。

可是,他毕竟年逾七旬,加上晚年患了膀胱癌,病情不断加重,按理, 他应该完全休息,进行治疗。但“文化大革命”的现实使他不能够休息,他就把有限的生命,完全倾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了。

从 1974 年 6 月 1 日住院到 1976 年 1 月 8 日逝世,周恩来做过 6 次大手

术、8 次小手术,输血输液达 100 多次,体重由 130 斤下降到 80 多斤。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身体还能支持就继续工作。这段时期,他约中央负责人谈话 161 次,与其他方面人士谈话 55 次,接见外宾 63 次,离院开会 48 次,其中,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坚持作完了《政府工作报告》。一个身患恶性肿瘤的人要做到这些,该付出多大的精神和体力啊!

弥留之际,他向警卫秘书张树迎请求:“我很疼,我能嚷嚷吗?”可是, 他把张树迎的手抓疼了也没有喊出来。这就是周恩来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严格要求、完善自我的形象。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一边喘气,一边对医疗组长吴阶平说:“我这里没事了,你们去照顾别的同志吧!”这是他离开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闪着熠熠光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于周恩来来说,是受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