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大禹”

1972 年,周恩来说过:“解放后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 周恩来之所以把水利列为自己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

业大国,又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约有

10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依靠江河湖海的堤防保护,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广大的土地长期受到缺水的困扰。因此,兴修水利,根治江河,发挥其综合效益成了定国安邦的重大课题。在周恩来任总理的 26 年间,直接领导和参与水利建设工程遍布中华大地,为子孙后代造福无穷。人民永远感激他的功德,称他为现代的“大禹”。

水利工程不仅要大力兴修,而且要认真对待,讲求质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周恩来在兴修水利上特别有“临事而惧”的精神,他强调:“水利计划很复杂,要专门研究”,“水利工程是与水打交道的,一点也马虎不得,马虎一点,马上出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问题”。

鉴于水利工程的复杂性,周恩来对每一条大江大河的治理,每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方针任务都亲自主持、审定,召集专家反复论证并到实地去调查研究。作为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建设的总负责人,他告诫相关人员说: 长江是个不平凡的对手,可不能等闲视之啊。

1958 年 2 月,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天空飘着鹅毛雪,周恩来率领一批干部和专家,乘船从武汉到重庆,专程考察长江和三峡,一路上着重察看了长江防洪重点工程荆江大堤、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南津关。在南津关,周恩来亲自用地质锤敲下溶洞中的岩石,拿在手中反复观察,还探身到一个支洞中观察岩石的裂隙和斑痕。在三斗坪,他对照地质剖面图,逐段逐节审视岩芯情况。三斗坪是坚硬细密的花岗岩,而南津关是易于溶蚀的石灰岩,周恩来由此断定在三斗坪建高坝比南津关理想。后来又反复讨论,肯定了三斗坪区方案。

1959 年,周恩来领导制定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这个报告在基本摸清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综合治理开发长江的总体规划的方案。1970 年周恩来又主持研究和建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从项目审定到设计方案的重大修改等关键问题,他都一一过问,在充分讨论后才决定。

与长江相比,黄河的治理更令人头痛。俗话说,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的年泥沙流量达 10 亿吨,为世界河流之最。泥沙的淤积使黄河经常改道,河床不断增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河,历代统治者都在黄河的肆虐面前束手无策。

1955 年,中央决定在陕西、河南交界的三门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责成国务院迅速组成工程局设计施工。由苏联和国内专家会同设计的这一工程规模宏伟,正常蓄水水位为海拔 360 米,库容量高达 647 亿立方米,将淹没关

中土地 200 万亩,迁移人口 100 万。

三门峡工程上马后,周恩来对水淹没范围很不放心。1958 年 4 月,他亲临现场,进一步研究商定三门峡大坝的设计和建设问题。会议召开的第四大, 他作了总结性发言。

周恩来强调三门峡工程要以“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为原则。考虑到黄河积久难治的泥沙问题,他坚持对大坝设计高程打折扣,要求按 350 米建设,

规定 1967 年以前水库蓄水水位不得超过 340 米。原大坝泄水孔底槛设计高程

为 320 米,苏联专家的考虑是水位高,发电多,泄水孔底槛低了没有意义。周恩来则认为泄水孔底槛高了,泄水不利,泥沙排不出,回水将危及西安及整个关中平原,建议按 300 米设计,并表示只能让到这一步。因此,实际施

工时下降了 20 米。

当时正是毛泽东批评经济上“反冒进”最起劲的时候,有人对三门峡以上水上保持效益过份乐观,并藉此为原设计方案辩护。周恩来指出,三门峡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而工程并非越大越好,并当场说: “如果我估计保守了,我甘愿作愉快的右派。”

三门峡工程自 1960 年 9 月下闸蓄水后,库区泥沙越积越多,到 1964 年

6 月达 38 亿立方米,照此下去,不出 10 年,三门峡水库将会被泥沙填平, 一时间举国为之心焦,知情的水利专家慨叹:“若不是周恩来想问题周全, 头脑冷静,事情还会闹得更大。”

事已至此,对于善后问题有三种意见:一是主张维持现状,寄希望于工程上游的水土保持效益;二是主张干脆将大坝炸掉,长痛不如短痛;第三种意见则主张改建。

周恩来仔细分析比较了三种意见。对第一种意见,他说:“要求在 5 年内把西北高原上的水土保住,我看砍了头也没办法。要叫我去,也不能接受这个任务,因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将大坝炸掉行吗?周恩来想,这不仅是前功尽弃,而且浪费巨额资金,因此声明,不到万不得已不采取这种极端作法。排除了这二种意见后,周恩来力主改建,确认“改建有利于解决问题, 改建投资可能多一些,但即使需要八九千万元,也不能不花”。

周恩来拍板后,一期改建工程从 1965 年动工到 1968 年完成。具体办法

是在左岸打两个进口高程为 290 米的泄流排沙隧道,同时将 8 条引水发电钢

管中的 4 条下卧 13 米,改为泄流排沙道。当库区水位在 315 米时, 80%的泥沙被带出库区,淤积问题当年获得缓解。此后,周恩来又具体部署了第二期改建工程,二期改建工程完成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周公”治水,功盖当时,德泽子孙,比之古代大禹,其功德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周恩来的治水活动中,也体现了他精于管理、善于调查、突出中心、善抓关键的一贯作风特色。